徐愷
[摘要]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常年存在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諸多自然災害爆發隱患,對國內群眾生命安全、財產安全等均造成不可預估的損失。而災害應急物流體系的建設與優化,是應對災情的主要條件。分析當前國內災害恢復后的各項操作,了解到國內應急物流有待進一步優化。以四川九寨溝地震災害為著力點,分析災害應急物流現存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與發展方向,以期為優化災害應急物流提供科學參考,具備一定現實意義。
[關鍵詞]地震災害;應急物流;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F5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12-0124-03
我國常年存在自然災害頻發威脅,盡管國內科學技術實力飛速提升,在預測自然災害方面呈良好態勢發展,但依然有局部性、突發性自然災害的爆發隱患。為盡可能降低災害造成的威脅及損失,災害應急物流得到廣泛運用,在社會各領域得到高度關注。通過對災害應急物流的正確認知,以及所存在問題的正視、物流體系的優化,有助于全國人民眾志成城面對自然災害。
一、概述
(一)四川九寨溝地震災害現狀
四川九寨溝于2017年8月8日發生了7級地震,震源深度達到20km。據中國地震臺報道,本次地震為走滑型地震,南北斷裂帶為發震主要區域。此次地震波及領域包括四川與甘肅少數地區,除景區人口密度大之外,其它重災區人口較少,且因四川防震降災水平不斷上升,此次地震建筑物損害、人口傷亡等級均低于蘆山地震、玉樹地震。
其次,九寨溝周邊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是八度,建筑物防震性能整體較優。尤其是自汶川地震恢復后均以防震設防為重建標準,震區建筑普遍以框架結構為主,農村建筑則以穿斗木結構為主,防震性能優,并加大了震區及附近居民的抗震意識,在降低人員傷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九寨溝為高山峽谷區域,地震所引發次生地質災害阻塞了交通,加劇了人員轉移、救援難度。
然后,此次地震嚴重損壞了火花海、諾日朗瀑等景區設施。九寨溝生態環境、自然景觀均受到負面影響。目前,相關部門正科學嚴謹地規劃保護、重建自然遺產方案。
(二)四川九寨溝地震災害應急物流及其運作特點
四川軍區在九寨溝地震爆發后迅速激活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通過和九寨溝武裝部的衛星電話聯系及時掌握災情,并派九寨溝武警中隊、駐阿壩州武警支隊前去開展救援。其地震應急物流運作特征如下:
第一,參與主體多樣性。通常情況下, 地震災害應急物流會考慮搶救、救援等因素,保持最高效率將應急物資送至各災區,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配送壓力。此次九寨溝地震應急物資渠道豐富,包括政府、個人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各企業(如京東、阿里等)均迅速準備了大量物資并參與到物資運輸、配送等環節。
第二,靈活性。地震災害無法提前預測,更無法保證精確預測時間以及持續周期、強度、波及范圍等不可抗力因素。地震災害爆發后,相關部門迅速落實地震應急預案工作,將責任落實到各部門與人員中,通過救援人員、物資、資金與裝備的快速、充足準備,有助于強化政府應急指揮水平、強化災區群眾互救與自救能力,轉變了以往地震災害應急物流的混亂、盲目性。
二、地震災害物流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不夠通暢,阻礙物流流通
目前,地方政府所設地震災害應急物流管理力度不足,長期存在忽視常設部門、常臨時組織的問題。導致一旦爆發地震災害,容易出現單位流量、流向混亂無章問題,各單位之間協作力度弱,難以保證救援時效。
應急物流信息層次有待提升,較難及時、全面達到災害應急物流標準與需求。盡管在汶川地震后,應急物流信息平臺得以完善,救援人員能較快掌握、整理應急物資來源與運送渠道,但在物資運送時間方面的掌握缺乏實時性,還有待優化。
(二)人員不夠充分,物資儲備不足
重大地震災害爆發后展開的系列應急物流作業,同作戰有一定相似之處??衫斫鉃閮鋺蔽镔Y工作必須先于災害爆發前。無論是災區外界應急救援或內部反應,均需要充足的物資與人力。若一切準備工作均在災害爆發后才開始,則會嚴重延誤最佳救援時機。
現階段,四川僅有大城市具備功能完善、成熟運作的救災物資儲備站。大部分縣域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有待完善,存在數量不足、物資類型少、儲備性能滯后、裝卸配送機械程度低、專業應急物流人才缺失等諸多問題,在地震、滑坡等災害中的應對速度有待提高。如何在緊急狀態下迅速展開應急物流,最大程度控制原生、次生災害所產生損失,是四川加強應急物流管理的重中之重。
(三)災區道路艱險,阻礙物資運輸
在城市防震系統中,道路交通發揮關鍵作用。不僅是震時疏散、救援災區人員的主要途徑,同樣是運輸應急物資的主要途徑,是生死存亡的救災鏈條。九寨溝地處縱深高達50km的山溝谷底內,基礎交通系統防震性能相對低,設備技術等級有待提升。尤其缺乏樞紐設施的建設,規模不大;交通集疏運系統銜接性不足,難以保證應急物流運送速度。受道路崎嶇、交通不便影響,震時應急物資運輸效率有待提高。
(四)工作分配不均,缺乏相應管理
地震、滑坡災害的爆發,對鐵路、橋梁、公路與機場等破壞程度較高。應急物流機構較難及時、準確預測物資需求形成時間、所需規模與地點等,并在最快速度內成立配送站,與時間賽跑展開物資運輸,從而保證最佳救援時機。目前,
以九寨溝地震災害應急物流為例,依然是臨時組織展開指揮、救援,需建立常設機構。應急物流工作的展開,普遍以當前各級政府管理體系為主,急需權威性機構展開全面指揮、指導。受應急物流的不集中、混亂指揮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救援力量。長期存在各單位協調性不足、信息共享機制弱化問題,阻礙了震時應急物流工作的組織與開展,其流向、流量與步驟條理性缺失。
三、地震災害應急物流的策略分析
(一)組建物流組織,加強信息傳播
針對物流流通不暢問題,建議優化物流組織建設,加大信息傳播力度。通過對震時應急物流組織體系的建設,來有機協調應急物資保障體系與運作體系協作性。依據政府指揮與應急物流特性來集中政府相關部門、部隊力量,組建專門性、常設性應急物流組織,為救援指揮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制定合理預案,做好相應防范
優化災區應急物流通道與配送機制,強化災區抗震救援物資儲備實力,其關鍵在于保證運送到災區的效率、速度,制定科學預案??蓪蔽锪麈湕l整合為三大環節,即供應點、應急物資分配站、需求站。針對各種自然災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制定多種運送規劃,結合具體狀況采取相對應的運輸方案,以確保應急物流可在災害爆發后迅速開展工作。
此外,明確運送規劃之后,需科學配置、選取運送工具,以確保應急物資運送速度。建議依據災害等級進行普通、常規與高級應急物資的層次劃分,并結合季節、災害爆發程度來適當調整方案。力求在有限條件、環境限制下,最大程度滿足災區物資需求。
(三)建立有效系統,提供充足設備
災害應急物流系統的建立,可劃分成震前應急準備、震時應急救災、震后應急修復。通過各環節的高度銜接與循環修復,來為后續應急物流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并檢驗前期應急準備、救災等工作水準。依托震后應急修復體系來改善應急物流系統,打造災害應急物流的高效循環體系,確保應急物流工作質量與相關設備充足性。
首先,震前準備體系。該體系的核心在于確保應急物資可在災害爆發后,迅速、高效運至災區。以資金流為例,我國在抗震防災方面會每年撥出一定財政支出,但依然存在一定弊端。通過對災害應急資金籌集渠道的豐富、改善,打造專門的應急保障體系。
其次,震中保障體系。政府相關部門需完善應急運輸工具租賃、物資征用及購置、物資發放、資金籌措與應用、應急人員調配等多層次體系,通過社會聯動體系的全面強化,將優秀社會力量、資源集中來處理災害問題。
然后,震后修復體系。應急物流工作在即將完成之際,需針對前期準備工作、組織能力、運作水平、成效等展開整體評估。需將評估內容和監管單位的審計內容一同提交至相關部門,總結經驗,便于應急物流工作在諸多災害中有序開展。
(四)做好工作分配,強化相應管理
應急物流效率的提高、物資快速運送至災區的前提在于成熟、完善的應急物流分配機制。
第一,應急配送站。災害發生后,會在災區、周邊區域構建物資流轉基地,即應急配送站。負責社會各界、政府所提供救援物資的接收、調配、周轉與監管。并負責信息共享,便于對災區當前所擁有物資數量、品種及多方面需求進行動態追蹤,將信息實時共享至應急物流指揮處,便于其制定科學運送、調配方案。配送站在震后恢復后需將能夠循環使用的物資再次轉至儲備中心。
第二,救助站。屬于臨時組織,及物資集散站,可將救助場所定為災區周邊操場、廣場或體育場。在監理過程中需適當隔離災區群眾與物資儲備地點,適當規避人們在面臨災害非理性行為的出現。而在物資發放過程中,則要提前明確群眾進場、離場路徑,以保證物資的正常分發。要求社會組織、個人所捐贈物體,具體運至物資接收站,通過合理配置,來確保社會愛心人士所提供物資資源的高效利用。
四、地震災害應急物流的發展方向
(一)運用海陸空運輸裝備,實施立體救助
在信息化時代的高速發展下,在災害爆發后可全方位借助海陸空進行裝備運輸,依托GAM無線傳輸、GPS定位等技術,對應急物資展開可視化監管,通過實時追蹤來確保物資配送周期。此外,還可通過衛星通信、互聯網來動態指揮維持流轉模式的應急物資。為進一步加大配送、存儲應急物資的安全系數,優化物資運送、存儲條件,對物流各環節展開信息監管。此外,為實現應急物資資源的優化配置,可打造實時運作的應急物流網絡。通過動態數據中心的構建與運作,合理定位多種物資數量、分配與應用信息,實現應急物流體系的立體式監管與立體式救援。
(二)運用高新技術物流裝備,提高迅速救災能力
現階段,地震災害應急物流逐漸趨向于可視化、自動化、科技化發展。多元化高新技術相輔相成、互相作用,并在應急物流各階段德高高效應用。在應急物流各環節配置中轉站,為災區應急物流的信息監管奠定優質基礎。如手持單元、無線射頻或條碼技術的運用,能夠快速識別并整合待運輸物資,運用高新技術物流裝備,提高物資管理自動化水平。
其次,監理應急物流信息周轉平臺以及公共信息平臺。通過對災區救援相關信息的迅速采集,完善、實時更新信息庫。依托人工智能、電腦建構配送模型,通過與政府公共信息平臺的實時聯系,加強與氣象、應急物流指揮中心、衛生防疫、交通與環保等機構的互動交流,便于實時了解物資需求狀態,實時發布交通、氣象相關資訊,政府相關應急政策,以保證災區群眾可以及時掌握災區狀況,并通過信息平臺實時反饋災區、物資需求等相關需求,便于及時制定針對性救援、物流方案,全方位優化應急救災水平。
[參考文獻]
[1]趙澤旭,魯曉麗,白楊,等淺談中國災害應急物流體系建設——以云南省魯甸縣65級地震為例[J].物流科技,2014(10):119-122.
[2]舒忠安,蘇貴影,孔魯晉,等淺論災害應急物流[J].機械管理開發,2009,24(2):128-129.
[3]李建春構建生命權利高于一切的災害應急物流體系研究[J].學術論壇,2014,37(5):61-64.
[4]李政祥基于可靠性的應急物流多目標選址問題模型研究[J].商,2016(30):262.
[5]夏爽自然災害應急物流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6):50-51.
[6]趙云論我國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科學運行的策略[J].商情,2013(30):243.
(責任編輯:顧曉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