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芳
摘要:近年來,新移民女作家嚴歌苓的文學創作及其相關學術研究,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并顯示出了她獨特的風格和研究價值。根據近十年來對嚴歌苓小說研究的眾多學術成果來看,可以將研究類型大致歸納為四種:一是女性形象;二是人性意識;三是文化身份;四是影視關系研究,這些學術成果體現了研究者對嚴歌苓小說研究的不斷加深,但在一定程度上還需繼續前進。
關鍵詞:嚴歌苓;小說;影視;研究綜述
華裔旅美女作家嚴歌苓是當代“新移民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她的文學作品創作題材廣泛,頻頻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有小說、電影劇本、人物傳記、散文隨筆等,但知名度最高、最具研究價值的仍是她的小說創作。現有的嚴歌苓研究專門著作僅莊園編的、汕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女作家嚴歌苓研究》一本。由于此書并非是個人研究成果,而是對不同研究者的單篇論文匯編,因而此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文獻整合與查找方面。除《女作家嚴歌苓小說研究》一本著作之外,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主題作為關鍵字搜索“嚴歌苓”,可以檢索出540篇論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256篇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17篇博士研究生論文。對這些論文進行歸納和解析,可以總結歸納出研究者和評論者的關注點主要集中以下四個方面。
一、女性立場與女性形象
嚴歌苓的大部分小說都是以女性為主人公的,從女性的角度來體察和描繪世界,因此誕生了一系列有鮮明時代和個性特征的女性形象,所以對嚴歌苓小說中女性形象以及女性主義的分析就成為學者研究的主要對象。
廣西師范大學陳鳳潔的《嚴歌苓的“邊緣化女性人物”書寫》(2013)重點論述了嚴歌苓小說作品中為什么會出現“邊緣化女性人物”,論文整理歸納了嚴歌苓筆下的“邊緣化女性人物”形象,并將嚴歌苓筆下“邊緣化女性人物”形象規劃出譜系進一步探索嚴歌苓“邊緣女性人物”創作的意義。暨南大學龐建麗的《論嚴歌苓本土題材小說中女性的身體書寫》(2013)選取了嚴歌苓小說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解讀了嚴歌苓作品中的女性身體書寫所建構的女性與世界、男性、政治意識形態、時代之間的關系,嚴歌苓用身體的語言表達和詮釋了女性的順從或反抗,在很大程度上,嚴歌苓多數以女性為主人公的小說都可以歸為“女性成長小說”。湖南大學程祥華的《嚴歌苓小說的女性話語研究》(2013)從福柯的“權力”學說、話語權等引出的一些學說出發,對她的作品做整體性觀照,考察女性在文化、階級、父權、性別方面中的“弱者”地位與“失語”狀態。①
在傳統意義上,女性作為生活的羸弱者、失敗者,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她們的女性特有的屬性往往被異化。嚴歌苓細心體察這些生活上和精神上都邊緣化的女性人物內心世界的隱隱情愫,以豐滿感性的筆觸刻畫她們的陰柔隱忍、寬厚包容、至情至性,追問她們的個體生存的真實景象。
二、人性主題
嚴歌苓對人性的深刻挖掘與探究是其小說的重要特點之一,因此眾多學者者把目光集中在分析嚴歌苓小說作品中的人性主題上。
河北大學王萌萌在《論嚴歌苓小說的生命意識》(2011)采用主題研究方式,以生命意識作為切入點研究嚴歌苓的小說創作,分析了嚴歌苓在文學創作歷程中自我探究、自我超越的生命征程和思想演變。②陜西師范大學張鑫的《論嚴歌苓小說創作中的“人性”主題》(2013),以嚴歌苓具有代表性的幾部小說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文本細讀,對作品中“人性”的書寫按照時間和題材來進行綜合性研究,無論處于什么樣時代背景之下,寫作視野在何處停留,她都一直追求對“人性”主題的不斷詮釋。
楊博雅的《非常環境下的非凡人性——輪嚴歌苓小說對人性的新開掘》(科學經濟社會,2014年01期)通過對原始意義上的自然人性的走向,社會學意義上的理想人性,和哲學意義上的人性三個維度詮釋嚴歌苓小說中的人性主題,以此來解析嚴歌苓對于理想人性的建構。徐濤在《論嚴歌苓作品中的人性的沖突和變異》(作家2009年08期)中說嚴歌苓特別關注人性的特殊化,但她的目的并不是進行有力的批判,她做的更多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許多固有價值和道德判斷的反思,對普遍存在人們意識中的西方文明進行全新的闡釋。
三、文化身份
嚴歌苓作為新移民作家,在文學創作和文化歸屬上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邊緣性特征,因此文化身份、文化認同、文化邊緣的相關問題成為研究者們探討的側重點。
山東大學張棟輝的《論嚴歌苓新移民小說的跨域書寫》(2011)主要采用社會文化學、歷史學、比較文學等方法相結合,從異質文化的角度入手,總結出嚴歌苓的作品一方面表現了“他者”傳統觀照下的東方文化意蘊,另一方面顯示出對異質的東西方文化的敏感嗅覺。③
李燕《異質文化中的身份建構——從敘述者“我”的出場與缺席看嚴歌苓小說的創作》(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03期)身為新移民作家的嚴歌苓,東西方差異文化的撞擊與生活環境的變化使她審視自我和開袋世界的方式發生了變遷。④葛崢《嚴歌苓小說的新移民形象》(中州學刊2015年11期)中指出嚴歌苓依托跨文化背景,將重點放置在人性剖析上,形象地反映了時代的特征,深刻展現了異質文化下人性的溝通與融合,具有深刻的世界意義。⑤
四、影視關系研究
伴隨著嚴歌苓眾多小說作品被搬上熒屏,其中不乏大片與熱片,所以學界對與嚴歌苓有關的影視作品分析也在不斷增加。
延邊大學付欣平在《嚴歌苓小說與影視劇對比研究》(2012)中指出嚴歌苓的小說很好地在保持了小說創作超越現實生活的風格的同時,突破性地把影視技巧融入她的創作,使她的小說帶有強烈的影像性和演繹張力,極大地提高了她的創作的藝術層次。中國海洋大學姜穎的《嚴歌苓小說影視改編熱現象研究》(2011)針對嚴歌苓小說影視改編熱這種現象,運用文本細讀和文化傳媒業研究相融合的方法,同時運用接受美學、媒介文化理論研究嚴歌苓小說影視改編熱現象出現的社會原因。安曉燕的《關于嚴歌苓作品影視改編的思考》(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年01期)認為嚴歌苓作品之所以受到影視改編的關注,小說本身的“歷史敘述”和“傳奇性”比較容易實現吸引觀眾的目的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民間智慧”和“倫理視角”使影視劇改編的難度降低,嚴歌苓作品中處處滲透著影視思維。
五、結語
通過縱觀對嚴歌苓小說的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發現,對嚴歌苓小說以及影視作品改編的研究尚有很多未被詮釋、涉及的地方。第一,對于嚴歌苓小說作品的研究,學術論著中能夠對她近年來小說創作進行系統而客觀地的審視和分析的、能夠指出其創作局限和不足的學術研究很有限,而要想真正的了解一位作家以及她作品的價值,不應當忽略她作品的瑕疵和缺陷。第二,對于嚴歌苓的研究,學術界目前基本上都是單純對她作品本身的解讀,鮮少有從作家論的角度分析,嚴歌苓的獨特生命經歷,旅美華人女作家的身份在賦予他創作題材的同時,是否制約了她的創作視野和思考空間,是否對她的創作心理產生影響。第三,目前雖然出版有《女作家嚴歌苓研究》一書,但也只是一部單篇評論的匯編,并沒有由學者獨立完成的嚴歌苓小說專著。研究者在分析研究的過程中,應做到文本細讀與綜合分析相結合,真正抓住嚴歌苓創作的精髓。
注釋:
①程祥華.嚴歌苓小說的女性話語研究[D].湖南大學,2013.1
②王萌萌.論嚴歌苓小說中的生命意識[D].河北大學,2011.
③張棟輝.論嚴歌苓新移民小說的跨域書寫[D].山東大學,2011.
④李燕.異質文化中的身份建構——從敘述者"我"的出場與缺席看嚴歌苓小說的創作[J].廣西社會科學,2008(3).
⑤葛崢.嚴歌苓小說的新移民形象[J].鄭州:中州學刊,2014(11).
參考文獻:
[1]朱立立.身份認同與華文文學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2]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3]劉登翰.雙重經驗的跨域書寫:20世紀美華文學史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4]李仕芬.男性敘述下的女性傳奇—讀嚴歌苓《倒淌河》[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
[5]李亞萍.論嚴歌苓小說中人物的失語癥[J].華文文學,2003(3).
[6]嚴歌苓.花兒與少年[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
[7]莊園.女作家嚴歌苓研究[M].廈門: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
[8]嚴歌苓.波西米亞樓[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
[9]江少川.走近大洋彼岸的繆斯—嚴歌苓——訪談錄[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6(3).
(作者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