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月玫
摘 要:隨著中外航空領域交流的日益頻繁,科技口譯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口譯活動。在科技口譯中,翻譯人員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譯員還經常承受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對翻譯人員自身的發揮、口譯能力的提升以及身心健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本文就科技口譯的特點、科技口譯面臨的壓力以及解決措施進行闡述和探討。
關鍵詞:科技口譯;翻譯人員壓力;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3-0179-02
1 科技口譯的定義
科技翻譯是一種邏輯性強、概念清楚、用詞準確、表達簡練且專業性強的翻譯類型。科技翻譯沒有過多的描述,一般都是開門見山、簡短明快、直入主題。使用被動態、簡潔、明晰是科技翻譯的三大主要品質。
2 科技口譯的特點
科技口譯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專業性強、專業面廣、準確性高[1]。
2.1 專業性強、專業面廣
科技口譯雖是陪同口譯的一種,但不同于旅游、參觀、訪問性質的陪同翻譯,因為它的專業性非常強。科技口譯的對象一般都是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而不是一般的生活性的普通人員。在科技翻譯中,專家之間的互相交流與平時旅游、參觀訪問有很大的區別。交流的內容大多談論的都是與技術探討、設備安裝、調試等具體技術問題相關的專業性強、科技信息含量高的內容。這要求翻譯人員要具有相當豐富專業知識,對譯者業務知識能力要求非常高。
2.2 準確性要求高
科技研究是一項非常嚴謹的工作,所以要求科技英語口譯傳遞的信息必須要準確,如果翻譯不準確的話,非常有可能造成對方理解錯誤,帶來嚴重的工作失誤后果。信息的準確性是科技翻譯的重中之重。
3 科技口譯人員的壓力來源
3.1 言語壓力
科技口譯中的言語壓力主要來自于2個方面,一是語音壓力,二是專業術壓力[2]。
3.1.1 語音壓力
筆者主要面向阿爾及利亞外籍專家進行科技口譯,阿爾及利亞是北非國家,曾經是法屬殖民地,在進行科技口譯翻譯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帶有濃厚口音的英語,對其發音特點和言語習慣都不熟悉和了解。例如,法語中的r是法語中特有的顫音,因此,在發“three、drift”等詞時,都會受到語音的影響,給翻譯人員在口譯工作中帶來一定的影響,不能快速清楚明白對方所說詞匯和語義。
3.1.2 術語壓力
科技口譯中的術語壓力主要分為3類;普通型、專業型、項目型。普遍術語型是指已被各行已接受和理解的,例如UN(聯合國)、ISO(國家標準化組織)等。專業型術語一般指某一行業通用的,例如,TTC(地面測控車)、FCOM(飛行員操作規程)之類的術語。而項目術語則是指在專業詞典上不可查的。如通風的一種軟管,叫做“hose”而不叫“pipe”。翻譯人員在遇到上述術語壓力時,由于對術語不是特別了解,造成思維延誤,影響口譯效率。這就要求翻譯人員不僅要熟記大家熟知公認的普遍術語,而且要大量熟知專業術語,以此來提高翻譯效率。
3.2 非言語壓力
非言語壓力包括記憶力挑戰、心理挑戰、疲勞挑戰[3]。
3.2.1 記憶力挑戰
記憶,心理學定義為,“人類大腦對外界輸入的有意義的信息進行編碼、儲存并提取的過程。”具體來說,記憶包括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在口譯過程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短時記憶,所以短時記憶信息處理能力受到的關注最多。在口譯過程中,為了盡可能的保有短時記憶,翻譯人員可采用筆記法來進行盡可能多的保有最多的信息量。在進行筆記法時,可以采用特殊符號、縮略語等方法快速的記錄筆記,分清意群,盡可能多的抓住整句話的意思。在記錄筆記時,可按照人類的思維模式,進行“縱列”記錄,這些都可以有效地降低筆記時間。在翻譯過程中,主要的還是腦記而不是筆記,筆記的功能主要的作用是輔助腦記,更完整的保有和譯出語句。
3.2.2 心理挑戰
口譯是一項短時間、高強度、對翻譯人員反應速度要求高的一項行為。在進行科技口譯中,經常會因為語音、術語專業問題,不能及時準確地翻譯出輸出語,造成心理上挑戰,精神緊張,對后續翻譯造成的壓力更大,造成更大的障礙。
3.2.3 疲勞挑戰
翻譯人員疲勞挑戰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4];首先,科技口譯的內容的專業性。在科技口譯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專業的性的術語和詞匯,很多翻譯人員都是文科背景,對工科知識了解甚少,在翻譯過程中會遇到障礙,會給自己造成一定的壓力,造成身體的疲勞。其次,翻譯人員自身的心理素質。由于口譯是一個比較即時的行為,本身就比較緊張,這種緊張很容易造成翻譯人員大腦的疲勞。再次,口譯量大,翻譯時間長,容易造成翻譯人員身體的疲勞。最后,周圍環境的其它干擾。在翻譯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周圍環境不同人群的思維模式各不相同,表達方式也大相徑庭,這就會造成翻譯人員理解能力造成誤差,影響翻譯人員輸出過程障礙。
4 解決措施
4.1 熟悉專業術語、短語和縮略語、擴大對專業知識的了解
“隔行如隔山”,不同的專業都有自己的專業術語、短語和縮略語,在工作中,領導和專家都會大量引用專業術語,因而在翻譯時必須清楚知道專業詞語有哪些,它們是什么,怎么說。在進行科技翻譯中,只有在了解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才能用合適的專業術語準確的表達專業知識。而在現實工作科技口譯中,因譯員對某個專業詞匯或縮略語翻譯不清而影響工作進程的事情經常發生,導致翻譯效率極低。
4.2 提高翻譯人員的翻譯能力
人的記憶能力是有限的,在譯者翻譯之前,發言者說話的時間一般為2-3分鐘,雖然說這段時間不是特別的長,但是如果不借助任何其它手段把兩三分鐘之內所接受的所有信息記錄下來也是有難度的。而且在一個當時較為緊張的工作狀態下,譯者要轉譯這么大的信息量,可能會大量的漏掉原始信息。這時尋求一種輔助性手段,可幫助譯者盡可能的保留最多的信息。提高翻譯人員的翻譯能力,主要從記憶特點出發,使翻譯人員在最短時間內儲存和進行加工,減少記憶力負擔獲取最大的信息知識。本文從“語義記憶”、“形象記憶”、“提綱式記憶”等三方面進行闡述[5]。endprint
4.2.1 語義記憶法
語義記憶法是指通過源語講話內容來激活儲存在大腦長時記憶中的相關知識,通過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互動達到理解記憶,以減輕記憶負荷負擔。實驗表明,人的大腦并不是被動地按原有的輸入方式來儲存信息,而是以一定的已有知識為基礎,用加工編碼的方式來儲存信息。該種記憶方法一般用來處理信息含量較大,篇幅較長或專業知識性較強的發言材料。
4.2.2 形象記憶法
形象記憶指譯員在頭腦里把講話人所講的內容形象化,通過大腦的“形象思維”來增強記憶效果。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森指出,視覺信息的記憶比言語信息的記憶能量大得多。實驗證明,通過聽覺獲得的信息只能記住15%;視覺獲得的信息則能記住25%;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就能記住65%。翻譯人員在進行口譯時接收信息的時間較短,譯者不可能花費大量時間做筆記,所以要求譯者所用的文字或符號要少、精、易于書寫和記憶(例如,“⊙”表示“范圍內、“↗”、表示升高、提高、增長。“↘”表示“降低、減少、縮減”等,“~”表示“大約,將近”、“=”表示“一致、等于”、等),其直觀性強,因此符號比字詞易書寫、易解讀、形象性強。在口譯過程中,應當適當通過速記符號來幫助譯者記筆記來更多的保留原有信息。請看下面一案例:
在AH-1Z HMD上使用顏色編碼信息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與其他駕駛艙顯示器保持一致。AH-1Z多功能顯示器(MFD)上的性能儀表是用綠色、紅色和黃色(琥珀色)編碼。綠色表示飛機系統在操作限制范圍內(正常操作限制范圍),黃色表示飛機接近操作限制條件(警告范圍),紅色傳遞的意思是超出了操作極限。
筆記就可以用符號簡化寫成:
AH-1Z HMD上顏碼 另 重因素=駕顯
綠=飛系≦“⊙”
黃=飛﹌○
紅=飛﹥○
4.2.3 提綱式記憶法
提綱式記憶就是將講話內容相對有條理性、主次關系明確化。這種提綱式記憶大大減輕了議員的記憶負擔。在筆記過程中,翻譯人員主要把握的是源語材料的主要意義及其互相之間的聯系,在基本的提綱基礎上,利用新信息去激活長時記憶里的相關信息,以達到完整的歸納句子的完整意思。翻譯人員可根據所列的框架有條理的清晰的歸納和再現該語段意義。請看下面一案例:
Endsley把態勢感知分成三級:一級—“感知環境中的關鍵因素,”二級—“當這些因素與機組人員目標結合時要理解這些因素的含義,”三級—“理解有了系統后,在不久的將來將會發生什么。”以這三個等級為基礎,她提供了一個模型,該模型能夠有效地描述態勢感知是如何受到內部和外部因素(特有的以及任務/系統因素)的影響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決策和性能的。行為特征然后反饋到環境狀態中以及態勢感知的等級狀態上,這樣基本上完成了一個周期,該周期描述了態勢感知的獲得、維持以及影響。
筆記就可以用符號簡化寫成:
4.3 提高自身應對壓力和應變能力
翻譯人員在經過多次接觸口譯活動經歷和經驗后,要不斷提高自我調整的能力,慢慢的形成了自己一套的應對壓力來源的方法,增強對科技口譯額的抗壓能力。譯者在進行科技口譯過程中,要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譯者在不影響原語言主要信息、和主要意圖的基礎上,適當的改變原語言中的難點,運用符號和“縱向”簡化翻譯方法進行快速輸入和輸出,以此達到高效翻譯的目的。
5 結語
本文從科技口譯定義和特點出發,通過分析翻譯人員言語壓力和非言語壓力兩個方面來闡述造成口譯障礙的原因,并對其原因分析提出相應的提高翻譯人員的翻譯能力和自身應對壓力能力的解決措施來提高口譯效率水平。
參考文獻
[1]徐翰.口譯記憶認知與記憶策略探索[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5):123-126.
[2]劉和平.科技口譯與質量評估[J].上海翻譯,2002,(1):33-37.
[3]張威.科技口譯質量評估:口譯使用者視角[J].上海翻譯,2010,(3):43-47.
[4]朱龍鳳.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s3):153-154.
[5]安新奎.論口譯記憶[J].中國科技翻譯,2004,(4):2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