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靜
[摘要]自2009年起,我國先后開展了跨境貿易以及投融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等工作。近幾年來,隨著跨境人民幣業務范圍的擴大,跨界人民幣的規模也隨之擴大,而人民幣作為國際交易結算的重要基礎,在境外的存量也大幅度上升,大大促進了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尤其針對上海、天津、附件、廣州等自貿區,為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和跨界人民幣業務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就人民幣國際化和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現狀和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和探討,并為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以及促進跨境人民幣發展提供些許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 自貿試驗區 跨境人民幣 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已經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貿易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也也來越高。為了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刻不容緩,其中,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的快速發展,由原來的十億發展到兩萬億,而貨幣互換協議的擴張,使得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業務不斷得到突破,在海外人民幣債券發行過程中,由原來每年100億增長到2000億,可見,我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所采取的措施非常有效。雖然我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有了明顯的效果,但也存在諸多不足,如以貿易結算為突破日的人民幣國際化會增加新增美元的外匯儲備,這無形中就會產生一定的壓力和難度。因此,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應高度重視人民幣計價的重要性,不能將計價與結算相混合,以充分發揮推行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大價值。
一、貨幣國際化概述
貨幣國際化是指貨幣在使用過程中超出了發行國的邊界,在國際貿易、金融貿易中具有一定的流通功能。就貨幣發展史而言,貨幣國際化則是一項較為漫長的過程。例如美國和英國,美國的經濟總量遠遠超過英國,但局限于國內貨幣制度,導致美國貨幣不能在英國流通,直至二戰之后,美元才在英國得到應用,在這一時間段內,對經濟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人民幣國際化僅僅圍繞國際標價貨幣和結算貨幣開展,并不是完全取代國際貨幣制度。如一些小國家韓國和新加坡等,在推行貨幣國際化時,由于受到經濟規模的限制,因此,這些國家的貨幣主要體現于國際貿易的價值和結算尺度,其貨幣無法承擔國際貨幣價值儲藏功能。而人民幣國際化這一過程,則充分體現了國際交易貨幣和結算貨幣的重要性,這對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有著積極性作用。
二、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現階段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狀況
1.雙邊貨幣互換規模增大。2009年以來,人民銀行分別與36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協議總規模超過3.3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歐央行、俄羅斯央行、澳大利亞央行、英格蘭央行、瑞士央行、加拿大央行等重要國家。此外,烏克蘭、阿根廷、蒙古等國家央行已經將人民幣互換資金歸納到了官方外匯儲存程序。
2.結算規模逐漸擴大。據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末,卡境人民幣結算總額約19萬億元,在2015年又增長了20%,到目前為止,我國與其它境外國家和地區發生過人民幣結算關系的就已經超過170個,并先后與19個國家建立了人民幣結算體系,可見其結算規模已經擴大到一定的范圍。
3.更加便利化且自由化。在2011年我國就已經允許境內機構對人民幣進行境外投資,同時境外投資者也可以直接對境內進行人民幣投資,進而產生了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境外央行類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制度以及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等相關條例。在2012年,我國開始對滬港通業務進行試點,而上海和香港的投資者可以直接通過當地證券公司進行上市股票買賣交易,這一方式更加便利化且自由化。
(二)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資本項目開放程度不夠完善。就國際貨幣組織《匯兌安排與匯兌限制年報》顯示,我國不可兌換的項目包括非居民參與國內貨幣市場與基金信托市場以及買賣金融生產品。其中可兌換項目僅有22項,體現于債券市場交易、房地產交易、股票市場交易、個人資本交易四大類,因此,在受到領域的限制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貨幣的流通性,導致境外多數載體無法方便且快捷的獲取人民幣,無法滿足境外地區和人民的需求,對跨境人民幣業務產生很大影響。
2.金融產品受到限制。除了資本項目無法滿足境外投資需求外,國內金融產品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其境外央行、國際組織、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等開展回購交易,導致境內金融市場欠發達,這也是限制人民幣國家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流通性有待提高。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以及第二大進口國,同時也是最大的FDI流入國和三大投資國之一。我國人民幣畢竟世界流通性有限,因此未受到第三方重視和接受,人民幣在與境外第三方交易過程中通常會換成國際貨幣,間接加大了人民幣持有者的匯兌風險。
4.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雖然國際貨幣在交易中,雙方更傾向流通性更廣的貨幣,但這種交易觀念也導致了國際貨幣對自身國際地位缺乏信心,就如同美元取代英鎊會經歷漫長時間一樣,逐漸產生自我約束狀態,使得國際貨幣流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基于人民幣國際化的自貿試驗區跨境人民幣的新政策分析
(一)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歷史表明,貨幣國際化是一項長期的慢性過程,而不斷擴大經濟規模則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必然之路,也是滿足境內、境外較好協作和溝通的有效途徑,對人民幣國際化使用具有推動性作用。因此,我國可以采取先易后難的方式,改革和創新現有的金融管理制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進程。
(二)擴大人民幣的跨境使用
通過簡化流程這—程序,為境外主體提供更加方便目快捷的貨物貿易人民幣計價及結算功能,全面支持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跨境電子商務活動,使其在自貿試驗區做大做強。此外,還要不斷探索在自貿試驗區內的良性交易平臺,在交易平臺的推動下,使人民幣面向自貿試驗區,進而為境外投資者提供更便捷的結算服務體系,以醫步推廣至全世界。
(三)加強資本項目的改革力度
要想進一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加強資本項目的改革非常重要,首先,應允許自貿試驗區內銀行在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下進行銀行間的貨幣交易,并允許區內向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募集資金后再調回區內使用,通過一系列允許條例允許區內企業在一定額度內促進人民幣資金雙向投資的運行,極大程度的放款境內、外主體人民幣參與交易和結算的范圍,以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在國際化發展中的使用效率。
(四)創新金融機構
首先,應鼓勵金融機構抓住機遇將自貿試驗區制度進一步優化和創新,以構建成新型金融服務模式。也可以通過金融機構為境內外企業提供更加方便且快捷的貿易結算產品,并在海外代付和保理的傳統貿易融資基礎上,能夠對各種跨境人民幣貿易業務進行創新,形成新的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可再融資模式。此外,推動金融機構面向國際金融產品,進一步擴大境內人民幣向境外投資的范圍,進而為境外人民幣能投資于境內提供多樣性選擇,以極大程度的滿足了現代人民幣國際化回流需求。
(五)加強風險監測,防范風險產生
相對于傳統融資業務而言,自貿試驗區金融風險更具跨境性,它所面臨的金融風險更大,其金融風險辨別難度也就更大。因此,建立符合宏觀管理需求的風險管理機制不容小覷,需要不斷加強對風險管理的監測,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的優勢,如RCPMIS系統,該系統可以直接對非現場進行分析和跟蹤,能夠及時發現跨境人民幣業務存在的風險隱患。除此之外,還應進一步加強與外匯管理部門間的溝通和協作,是它們之間形成良好的鏈接關系,在互相作用的幫助下完成人民幣兌換,并根據預警檢測系統對現場進行檢查,以實現對跨境資金流動的協調監管。根據市場需求,開展資金運作活動,明確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方向,不僅為自貿試驗區跨境人民幣業務較好發展提供保障,同時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大大滿足新形勢下國際化的發展需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實施是對人民幣對外政策的重大突破和調整,而中國由傳統的“人民幣非國際化政策”轉向為“人民幣國際化政策”,使得人民幣推向世界舞臺。這一政策的轉變則是中國經濟崛起的高起點,而中國經濟的崛起必然是促進我國金融崛起的偉大決策,進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