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醫院(450000)王澈
冠心病為慢性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群體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介入療法以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為主,其治療效果已被多項研究證實。但其在老年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臨床上仍存在一定爭議。基于此,筆者抽取56例非老年冠心病及5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年齡分組:對照組(n=56例)為非老年患者,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齡32~58歲,平均(45.4±12.2)歲,病變血管65支,置入支架69個;實驗組(n=52例)為老年患者,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齡61~76歲,平均(68.6±7.3)歲,病變血管60支,置入支架66個。兩組在性別、病變血管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操作如下:由右側撓動脈、股動脈入路,置入直徑1.5~2.5mm球囊進行擴張,退出球囊,將導絲置入冠脈內,沿導絲置入帶支架球囊導管至病變處,冠脈造影確定導管到位滿意后,向球囊內注入空氣加壓至10~12個大氣壓,迅速打開支架。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成功標準:冠脈造影顯示殘余狹窄低于10%,且未出現嚴重并發癥。②統計兩組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病例。③對兩組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記錄兩組死亡率及血運重建率。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9.0行統計學分析,正態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為評估標準。
2.1 兩組手術近期治療效果觀察 對照組手術成功率為95.65%,實驗組手術成功率為96.97%,組間比較,差異較小,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兩組圍手術期均有患者出現并發癥,對照組臨床表現為:支架脫落者1例,血栓者1例,腹股溝血腫者1例,總發生率為5.36%;實驗組并發癥表現為:支架脫落者1例,股動脈假性動脈瘤者1例,心包積血者1例,造影腎病者1例,總發生率為7.69%。組間比較,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x2=0.243,P>0.05)
2.3 兩組遠期療效觀察 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隨訪結果顯示,對照組中,1例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死亡,1例因急性腦出血死亡,死亡率為3.57%;實驗組中,2例因心源性休克死亡,1例因魚精蛋白過敏性休克死亡,死亡率為5.77%。對照組中,3例行冠狀動脈搭橋術,2例行再次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血運重建率為8.93%;實驗組中,2例行冠狀動脈搭橋術,2例行再次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血運重建率為7.69%。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x12=0.295,x22=0.054,P>0.05)。
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的出現為冠心病治療開辟了新的道路,目前已成為介入治療冠心病的首選方案[1]。然而,關于該介入技術在老年冠心病治療中的效果卻鮮有文獻報道。為了分析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在老年冠心病治療中效果,我院抽取同時段收治的非老年冠心病患者及老年冠心病患者分別作為對照組、實驗組,臨床實踐結果顯示,實驗組近期、遠期效果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與顏崇平[2]等研究結論基本一致,這表明老年患者行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可行性較高。為最大限度保障介入術的安全性,筆者認為,在對老年患者行內支架置入術前,應該搜集患者詳細基線資料,詢問患者是否存在腦血管疾病史,有針對性給予對癥治療,確保身體處于最佳狀態后再進行手術;術中小心操作,并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術后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做好隨訪指導工作,提醒患者定期復查。此外,在應用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時,必須要嚴格把握適應證:①初發病灶,且直徑超過3mm;②發生急性血管閉塞或存在血管閉塞病變;③左主干、大隱靜脈橋、主動脈吻合口內病變;④左前降支主干等影響心臟功能的病變;⑤行球囊擴張術后出現彈性回縮。
綜上所述,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在老年冠心病治療中近期、遠期效果確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