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宜陽縣中醫院(471600)盧治玲
霉菌性上頜竇炎臨床相對少見的一種副鼻竇感染性炎性癥狀。本文主要對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32例霉菌性上頜竇炎患者的CT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剖析該病的CT特征,明確誤診原因,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并整理我院耳鼻喉科2015年2月~2017年2月診治的32例霉菌性上頜竇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通過癥狀、手術或穿刺病理確診。其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20例;23~64歲,平均(43.2±3.4)歲;臨床表現為發熱、鼻塞、膿涕、涕帶血等,伴鼻痛、頭痛。
1.2 方法 本組患者均應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SomatomSenstation型16排螺旋CT機進行檢查,對副鼻竇橫斷面進行連續性掃描,層厚、間隔均為4.0mm,應用多平面重建技術;均未接受增強掃描。
本組32例患者中,單側上頜竇受累28例(87.5%),包括左側15例,右側13例;累及雙側上頜竇2例,單側上頜竇與篩竇一同累及2例;CT表現:受累竇腔內軟組織密度影,密度增高,且不均勻,軟組織內能見斑點狀、沙粒樣及條狀鈣化影,竇壁主要為反應性增生;伴上頜竇壁增厚6例,上頜竇內側壁骨質吸收3例;4例誤診成一般性上頜竇炎,左側3例,右側1例;CT影像特征為上頜竇內不規則軟組織密度影3例;中等高密度影1例,CT值48~65Hu;均無鈣化病灶,竇壁未出現增生硬化,竇腔大小未發生變化。
臨床上,曲霉菌、毛霉菌是霉菌性上頜竇炎常見致病菌,霉菌感染后侵犯血管,而引發血栓性動脈炎、血栓形成及血管炎性反應等病癥,進而致鼻竇黏膜發生炎性反應、壞死及肉芽生成。該病臨床癥狀為膿涕、涕帶血、鼻塞等,伴頭痛、患側鼻竇壓痛、面部腫脹等,對患者健康和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因而,對于該病變應早診斷、早治療。
霉菌屬于條件性致病菌,當在諸多因素導致人體抵抗力、免疫力減退,或者鼻竇引流部位狹窄或閉鎖情況下,霉菌會在乏氧狀態下大量生長繁殖,進而引起霉菌性鼻竇炎,上頜竇為主要病變位。該病病理學超過一半是增殖型,主要是因為炎性細胞浸潤、炎性肉芽組織、菌絲大量增殖造成的。所以,CT影像表現為鼻竇內軟組織密度陰影或者腫物,少數病例是滲出型,CT影像表現為液性陰影[1]。具體而言,霉菌性上頜竇炎CT表現為:①以單側或者單個上頜竇腔累及常見,雙側累及相對少見,可能和發病原因、患側鼻竇的生理結構存在關系,表現為竇腔內片狀、塊狀軟組織影。②竇腔內存在斑點、團塊、條索狀等鈣化。臨床研究報道,該表現的發生率在90.0%以上,一般上頜竇炎性癥狀的發生率低于3.0%。本組病例中發生率為87.5%。通過分析,以中央分布為主,占到71.4%。這是和細菌性上頜竇炎鑒別診斷的主要依據,有著鮮明的特異性。③竇壁骨質存在局限性破壞或相對均勻的增生硬化,竇腔大小有輕微改變。
有研究表明,霉菌性上頜竇炎的竇腔內軟組織鈣化存在特異性,數據顯示基于該CT影像表現的檢出準確率達到96.3%,本組病例達到100.0%,與其基本一致[2]。而無明顯鈣化灶病例和一般性上頜竇炎、鼻竇炎性息肉等病癥的CT影像學表現相似,難以區分。因而,在鑒別診斷上必須結合臨床癥狀和既往病史,患者是否存在基礎病,必要情況下需進行病理檢查。鼻竇炎性息肉的CT影像學表現是邊緣較為光滑、密度均勻軟組織腫塊,且無鈣化,竇壁無破壞;一般性細菌性上頜竇炎的臨床病程較長,癥狀多樣且復雜,且表現為全身癥狀。竇腔通常會多個受侵犯,腔內積液,很少出現鈣化。此外,臨床上很少侵襲性霉菌性上頜竇炎病例和鼻竇腫瘤易混淆,腫瘤病變的侵襲力更大,破壞面更廣泛,會出現瘤組織壞死液化,而很少出現鈣化,在侵入鼻腔時能夠觀察到不規則腫物。本組病例中未檢出侵襲性病例。此外,本組7例誤診成一般性上頜竇炎,主要是霉菌性上頜竇炎CT影像表現和臨床無法全面結合會導致誤診。在臨床CT診斷中,會過分依賴CT表現,而忽視患者的基礎病。
綜上所述,霉菌性上頜竇炎CT表現存在一定特征,竇壁不相關的腔內密度鈣化是主要診斷依據。但是對于不典型病例,應綜合考慮患者臨床情況,加以鑒別,確保診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