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河南省兒童醫院 鄭州兒童醫院(450000)海敬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孤獨癥患兒110例按照隨機均等原則分組,各55例。符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孤獨癥診斷標準[1],患兒及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組男36例,女19例;年齡2~9歲,平均(5.68±2.01)歲。對照組男34例,女21例;年齡2~9歲,平均(5.70±2.03)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如廁、沐浴等;家庭延續訓練,為患兒創建友愛、舒適的家庭環境,創造更多外界接觸機會,鼓勵患兒進行適量運動鍛煉等。持續干預6個月。研究組實施以圖片交換溝通系統為主的康復護理,重視加強患兒自發性溝通,經由物體、圖形等引導其進行階段性學習,堅持循序漸進原則。訓練由家屬與醫護人員配合完成,包括三個階段,30min/d,5次/周,持續干預6個月。第一階段:在家屬配合下全面掌握患兒興趣、愛好、日常生活情況等,準備其喜愛、熟悉的物品,如洋娃娃、玩具車、水果等,并準備相應卡片。患兒想要某一物品時,比如洋娃娃,由家屬協助其尋找并拿出洋娃娃圖片,轉交給護理人員,進行簡單的以物換物。第二階段:在溝通冊中粘貼患兒感興趣的圖片,指導其想要某一物品時,需自溝通冊中將物品照片找出并拿出來,轉交給護理人員,換得相應物品。第三階段:適當增加圖片數量,并放置在不同位置,其中一張置于溝通冊中。患兒想要某一物品時,指導其將物品圖片收集齊全,并走到溝通冊擺放處將相同圖片取出,一同交給護理人員,換得相應物品。患兒逐漸適應后,可適當縮小圖片尺寸,逐漸增加圖片數量,提升尋找難度。
1.3 觀察指標和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就診時、干預6個月后孤獨癥行為評定量表(ABC)、心理教育量表(PEP-3)評分變化。前者包括語言、感知、社交、運動、自理能力五個方面,共57項,采用0~4分評分法。得分越高,癥狀越明顯[2]。后者選用發展與行為測驗部分,采用0~2分評分法:不能通過為0分,部分通過為1分,完全通過為2分。得分越高,情況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資料。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以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ABC評分對比 兩組就診時ABC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研究組ABC評分(21.26±2.05)優于對照組(48.62±2.34)(P<0.05)。
附表 兩組PEP-3評分的對比(±s,分)
組別 溝通評分 體能評分 行為評分就診時 干預后 就診時 干預后 就診時 干預后研究組 25.46±10.54 36.58±11.25 25.16±9.65 30.66±5.69 30.88±9.68 38.58±9.85對照組 26.00±10.65 30.41±11.24 25.54±9.55 28.00±4.59 31.00±7.58 31.54±8.87 t 0.267 2.877 0.208 2.698 0.072 3.939 P 0.395 0.002 0.418 0.004 0.471 0.000
2.2 兩組PEP-3評分對比 兩組就診時PEP-3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研究組PEP-3各指標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孤獨癥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以圖片交換溝通系統為主的康復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在孤獨癥患兒康復指導中的應用,能指導患兒學會正確利用圖片表達自身想法和意愿,有利于改善交流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研究對研究組實施以圖片交換溝通系統為主的康復護理,循序漸進完成三個階段的訓練。第一階段可通過簡單的以物換物幫助患兒尋找新的、感興趣的溝通方法,從而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二階段能促使患兒逐漸熟悉并接受圖片交流方法,并能獨立自主完成物品交換,有利于保持健康、樂觀心態。第三階段能逐漸加深患兒印象,使其適應當下環境,并逐漸增加圖片數量和尋找難度,達到改善溝通自發性的目的,且能培養患兒適應能力、理解能力。本研究干預后,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癥狀行為評分、心理教育量表評分更為理想(P<0.05)。提示孤獨癥患兒采用以圖片交換溝通系統為主的康復護理,可有效緩解癥狀,促使其盡早回歸正常狀態,應用價值高。
綜上所述,以圖片交換溝通系統為主的康復護理可改善孤獨癥患兒心理健康,減輕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