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471003)劉群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50例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腦室引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術后護理措施與效果進行探討,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腦室引流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將5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25~74歲,平均年齡(46.28±5.29)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45.97±4.34)歲;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生命體征觀察、遵醫囑給藥、體位護理等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引流管護理,具體護理措施;①感染預防護理:患者術后回到病房后在無菌環境中快速連接引流袋,并嚴格按照標準操作,在接頭處進行嚴格消毒,并用無菌紗布包裹保證引流袋無菌,定時更換引流袋,并對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進行觀察,在更換引流袋時也需夾閉引流管,避免管內腦脊液逆流回腦室,同時禁止任意拆卸引流袋,或者在引流管上進行穿刺,以避免腦脊液滲漏或者污染的發生。②調節引流袋高度與速度:在護理過程中需將引流袋懸掛于患者床頭適當高度,引流管開口需高于側腦室平面,二者間距離大約為10~15cm,以維持患者正常顱內壓,患者變化體位時也要隨之調整引流袋高度,使患者顱內壓始終保持在1.96~2.45kPa[1][2];正常腦脊液的每日分泌量在400~500ml,因此,每日引流量一般不超過500ml,若顱內感染病人腦脊液分泌過度時,則可適當增加引流量,同時也需適當補液,避免患者出現水電解質失衡。③保持引流管通暢:引流管固定妥善,避免牽拉,以防引流管出現脫落、氣體進入等現象,同時時刻觀察引流管是否出現受壓、扭曲、打折等現象,時刻保證引流管的通暢性。④拔管護理:術后2~4d,患者顱內壓逐漸降低,且即將渡過腦水腫期時,可腦室引流管及早拔出,最長置管時間不可超過7d[3]。拔管前1d,可將引流袋提高,或者將引流管夾閉,從而了解患者腦脊液循環是否通暢,顱內壓是否出現升高情況;拔管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與意識狀態,若患者出現顱內高壓癥狀,則需及時告知醫師,開放引流管;拔管后也需檢查引流管末端是否出現打折現象,切口處是否有腦脊液滲漏,若發生腦脊液滲漏則需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組間數據比較,若組間數據P<0.05則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顱內壓降低者1例,未出現其他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4%,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感染者2例,水電解質失衡2例、顱內壓降低者1例,顱內感染者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4%,組間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X2=4.1528,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顱內血腫微創術后腦室引流是引用YL-1型微創穿刺引流針,穿過側腦室后置入引流管將腦脊液引流出體外的一種臨床治療措施,可有效降低術后患者顱內壓,將腦內積血排除,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調整引流速度,可有效避免因顱壓過低對腦部造成的繼發性損害[4]。腦室引流護理質量直接影響著手術效果以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對于病人的預后康復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引流管護理,經有效的護理干預后,可有效預防感染、水電解質失衡、顱內感染、顱內壓降低等并發癥的發生。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顱內血腫微創術后腦室引流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引流管護理,可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日預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