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453000)孟凡梅
1.1 基線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百草枯中毒患者26例,選取時間是自2013年10月~2017年5月,分組原則以抽簽法為主,分觀察組(n=13)和對照組(n=13)。觀察組男女比例5∶8,年齡14~62歲,平均年齡(38.05±23.14)歲;中毒時間10~27分鐘,平均時間為(18.52±7.62)分鐘。對照組男女比例7∶6,年齡13~64歲,平均年齡(38.58±24.22)歲;中毒時間12~25分鐘,平均時間(20.25±8.22)分鐘。兩組基線資料差異不突出,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的急救護理,即監測生命體征,觀察病情變化,遵醫囑予以治療。觀察組: ①優化人力資源:選擇出一名高年資的護士,帶領一名低年資的護士,同時伴有輔助護士1~2名,防止大搶救中出現不利。護士的職責要分工明確,配合默契,以取得最佳的搶救效果,增強團隊的協作精神[1]。②優化就診流程:急診科護士在接到120電話之后,要立即做好接診準備,為患者開辟綠色航道。在接到患者之后,要迅速、全面、有效地評估患者病情,及時送入搶救室。③優化病情評估:接診護士要在60秒之內完成對患者病情的評估,遵循“一看、二問、三查”的原則。協助醫生完成早期檢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致命危險因素。每隔15分鐘進行一次評估,如有異常,及時通知主治醫師。④優化救護流程:搶救期間,詳細填寫護理記錄單。患者被送入搶救室后,要在2分鐘之內做好體位的安置,使得氣道開放,及時將嘔吐物以及分泌物清除,保證患者呼吸道的通暢性,5分鐘內做好病情評估、病情觀察、心電監護、呼吸機管理以及氣管插管等,及時的與家屬做好溝通。建立靜脈通道,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頸內靜脈、頸外靜脈或者肘部的大靜脈進行置管、用藥,及時的將血容量補充,要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注意對患者的保暖護理,避免體溫過低。對于意識清醒的患者,予以一定的鼓勵和安慰,提高患者的求生信念[2]。
1.3 評價指標
1.3.1 搶救成功率 搶救成功的標準:生命體征恢復平穩,面色逐漸恢復至正常。
1.3.2 搶救時間
1.3.3 并發癥(肺纖維化、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3.0統計數據,搶救時間代表計量資料,用t檢驗;并發癥發生率、搶救成功率代表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優勢突出,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搶救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搶救成功率92.3%(12/13),遠高于對照組的53.8%(7/12),差異突出,P<0.05。
2.2 比較搶救時間 觀察組搶救時間(26.26±4.12)min,遠短于對照組搶救時間(49.62±8.05)min,差異突出,P<0.05,t=9.3138,P=0.0000。
2.3 比較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7%(1/13),遠低于對照組的53.8%(7/13),差異突出,P<0.05。
對急救護理的各個流程予以優化,強化了對各個急救細節,保證了每一個細節處的搶救效果,及時的予以患者血液灌注、利尿、輸液等治療,可有效、及時地將患者體內的毒素清除,血容量得到及時的補充,臨床癥狀迅速得以緩解,加強對患者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的觀察,及時發現受損的臟器,予以對癥處理,減輕呼吸負荷,最大限度地限制了毒素在患者體內的擴展速度,同時予以患者一定的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勵,讓患者有一種被重視、被關愛、被尊重的感覺,促使患者樹立求生信念,提高搶救過程中的依從性和配合度。本文研究示:搶救成功率:觀察組92.3%、對照組53.8%;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7.7%、對照組53.8%;且觀察組搶救時間遠短于對照組,差異突出,P<0.05。
綜上所述,百草枯中毒患者予以優化流程的急救護理,可顯著減少死亡病例,縮短搶救時間,為患者的下一步治療爭取更寬裕的時間,對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意義重大,廣大患者值得信賴并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