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春
【摘要】教育的中心是生活,教學應以生活為前提,并對生活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生活教育理論要求我們研究課堂實施策略,尋找具有生活氣息的課堂模式,讓教育回歸生活。
【關鍵詞】教育 回歸生活 “活動體驗式”模式 服務生活 關注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004-01
生活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內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認為: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讓教育回歸生活,才使教育找到了活水之源。那么,怎樣才能使教育回歸生活呢?現以我所教授的《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珍愛我們的生命》一課為例,闡述我們是怎樣運用“生活教育”理論指導課堂教學實踐的。
第一環節:激趣引入,貼近學生生活
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恰如其分的導入必然會為課堂教學的展開奠定良好的基礎,生活中的熱門話題、社會上的新聞熱點、學生身邊的趣聞雜事都是我們課堂導入的絕妙素材。
本課運用“生活話題導入法”:當教師設問“你的最愛是什么”時,學生的回答諸如“親人”“山高水長”“舌尖美味”……可謂精彩紛呈,但是“所有美好的實現都靠健康的活著”。運用生活中喜聞樂道的話題進行“談話式”教學,既拉近了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又輕松引入了課題。
第二環節:情感體驗,指導生活實踐
“情感體驗”是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思想升華的主陣地,應該洋溢生活氣息,充滿生活情趣。所以從素材選擇到教學環節設置,都應來源于生活,并努力貼近學生生活,才能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珍愛我們的生命》一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生命教育是教育永恒的主題,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關于青少年早逝的報道屢見報端,發人深省,造成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生命教育,增強安全意識,教給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讓青少年的生命之花絢爛綻放。基于對教材的生活化地位,對學生生活經驗、年齡特點分析,我們設計了1次暢談、1場對決、1次表演、1個承諾來完成教學目標。
1次暢談: “說一說,在關愛身心健康方面,我們每天都做了哪些努力?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情不能做?”學生通過從正反兩方面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在對比中感悟到有益于健康的事堅持去做,不利于健康的事堅決不做,從而增強健康意識,提高生活能力。
1場對決:設計安全知識競賽,通過PK方式,在齊答、搶答的積極氛圍中,激發了學習安全常識的興趣;觀看“校園欺凌”事件,通過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談看法,說做法,提高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同時,在教師引導下強化“友善相處”,學會“依法維權”,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次表演:設計了“自救互助現場模擬”的活動,包括被車撞、溺水、著火等場景,要求學生4人1組,現場排練與表演。本活動通過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交流了遇險不慌的態度,分享了正確應對的科學方法,提高了脫險自救的生存能力。
第三環節:課堂總結,回歸學生生活
課堂總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最后階段,富有藝術性地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總結意義重大。對教師而言,它是對“教”的一種回顧;對學生而言,它是對“學”的一種深化。在“暢談”“對決”“表演”之后,老師都以贈送學生“安全錦囊”的方式作為課堂小結,當堂請同學們動手寫出自己的安全金點子和安全承諾書,并鄭重來完成 “生命可貴,安全第一” 的1個承諾。
第四環節:提高升華,助力學生成長
陶行知先生教育我們“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課堂不僅是“知識的海洋”,更要成為“高尚的天空”。我們每節課都會有一個道德升華和價值提高,或許是激情演講的視頻、或是催人奮進的名人故事,或是團結一心的大美中國……
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體驗式學習是最基礎、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愿我們攜手同行,讓教育回歸生活。
參考文獻:
[1]申林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研究
[2]吳建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當前教育改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