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曼華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143-02
“如今高年級的孩子,上數學課都不喜歡發言,上課真沒勁。”——這是來自一名五年級數學老師的感嘆
“數學作業總是不能獨立完成,題目不難,但轉個彎就做不出來。”——這是來自一名四年級家長的感嘆
“數學作業會留到最后做,要動腦筋,難題總找不到方向解決。”——這是來自一名三年級學生的自述
近十年,小數教材不斷改版,教育工作者也花了相當大的精力進行小數教學的研究,但我們卻不難發現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并不是我們所希望的那樣越來越濃,事實反映:越是高年級學生越是無法把學習數學作為一種快樂,更多的是害怕和負擔。因為害怕,便無法合理思考、善于解決問題。
數學,具有嚴謹的邏輯結構,是最能鍛煉大腦思維邏輯的學科,數學學習質量高很大程度上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小學教育一直以來也十分重視數學教學研究,但往往過多地傾向于數量關系、數學方法的講解,老師一般只關注在課堂上如何講解數理關系、算理算法,卻忽視了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思維習慣的培養,而有良好的思維習慣才能有優秀的思維品質。
培養學生樂學善思的思維習慣是我校構建紅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樂學,是樂在其中的一種學習境界,就是把學習當成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負擔,能把學習當做樂趣,并且以這種興趣愛好來促使自己在學習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善思,是指善于思考,慎重考慮。“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樂學,善思,兩者不可偏廢。
既然要把數學學習成長一種樂趣,那么我們就想方設法在數學課堂中尋趣吧!
課堂拾趣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練習課》
活動目標:學生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并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教師出示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框架的普通模型。
談話:從哪幾個方面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點、線、角、面)
教師又出示一個長、寬、高各為50dm、40dm、60dm的長方體與棱長是50dm的正方體。
2.出示活動任務。
①請你按照點、線、角、面的觀察順序,記錄你能觀察到的數學信息。
②你能根據發現的數學信息,提出什么問題?
3.自主探究活動任務:學生邊觀察邊記錄,并把記錄的信息與提出的問題與同伴交流。
4.小組分享活動成果:
學生發現的數學信息:長方體中,點:8個頂點;線: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角: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有4個直角;面:有6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正方體中,點:8個頂點;線:有12條棱,長度都相等;角: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有4個直角;面: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積都相等。
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長方體長的總和是多少米?(2)寬的總和是多少米?(3)高的總和是多少米?(4)棱長的總和是多少米?(5)6個面的總面積是多少?
此課中學生先是個人觀察、記錄、思考,再把個人的發現帶到4人小組中討論,在討論與分享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可見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學生在探究的同時,體驗到自我發現知識的快樂,這種成就感便也自然而然地萌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課堂拾趣二:《正方體的特征》
活動目標:學生通過實驗提升空間觀念,形成有根據的幾何猜想,進一步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
觀察:正方體拆分成6個正方形的過程。
提問:怎樣的正方形組合圖才能圍成一個正方體?
2.出示活動任務。
①每個人用6張相同的正方形紙拼成一個組合圖。
②把這些組合圖畫下來。
③通過折一折、剪一剪,你有幾種方法能使組合圖圍成一個正方體?
3.自主探究活動任務:學生自主組一組、折一折、剪一剪。(老師個別指導)
4.分享成果:把能組合成正方體的組合圖貼在黑板。
5.形成結論:如果所給平面圖中有“田”字格式,這樣絕對不能組合成正方體。以下組合圖可以拼成一個方體。
此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形象素材從而進行有根據的數學猜想,人人動手實踐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問題解決的方向,比較迅速地發現事物的規律,動手折紙的趣味數學課堂顯然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潛移默化了“猜想——證明——結論”的科學思維習慣。
在數學課堂尋題,需要老師勇于挖掘數學教材中的趣味元素,這樣才有益于學生的樂學,當然也要注意到這樣的“樂”是建立在嚴謹的數學邏輯基礎上的,是為培養學生善思作準備的,“樂”為了積極地“思”,樂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也不斷鼓勵學生形成有策略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使數學學習充滿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