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既沒有遵循學生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又缺失了物理的學科特色。高效課堂的核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探究、訓練為主線,能力為主攻的課堂是高效課堂的終極目標,目標教學法則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最好“推手”。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體會介紹一種高中物理目標教學法“六環節”教學模式:預習檢查確立目標——自主學習體驗探究——小組合作充分交流——暢談成果提出疑問——歸納解疑形成筆記——知識運用完成練習。現以人教版選修3-1附錄《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一節為例,介紹自己的應用的情況:
【關鍵詞】高中物理 目標 “六環節”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171-01
第一環節:預習檢查確立目標
預習的檢查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目標的確立,是教師活動的主要內容,學生學習的指明路燈,是課堂教學成敗關鍵。如本節課我設置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了解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的構造;2.掌握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的使用方法;3.掌握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的讀數原理及讀數。
第二環節:自主學習體驗探究
自主學習體驗探究就是學生依照課本自己學習,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布置任務。例如本環節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幾個任務,觀察桌子上的兩把尺子,看看構造怎么樣、量程是多少,每把尺子的精確度是多少,根據預習測量頭發絲直徑、一頁書的厚度、一小段鋼管的內徑和外徑,并做好數據記錄和轉化單位。
第三環節:小組合作充分交流
小組合作充分交流就是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小組成員合作,討論交流上個環節中發現的問題來共同解決,從而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體精神,也使不同層次的同學在相互幫助的環境下有所收獲。然后接著讓小組成員對比記錄的數據、交流測量的方法、估讀問題、單位換算等問題進行充分交流,總結在長度的測量中,螺旋測微器和游標卡尺的讀書方法,并提出存在的凝問形成匯報材料。
第四環節:暢談成果提出疑問
暢談成果主要根據第三環節中的分組,由小組代表匯報他們的討論結果和不能解決的問題,讓其他小組進行補充,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當匯報結果不完善時,教師不要馬上補充、更正,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說錯了或離題很遠,也不要去批評指責,要適當引導,以鼓勵為主。各小組匯報的問題還可以各有側重,實行小組分工制。
第五環節:歸納解疑形成筆記
該環節即為師生互動環節。針對上個環節中遺留的疑難問題,由老師給予點撥,該環節教師的任務就是解釋疑難,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補充和拓展相關的知識,強化本節的重點和難點:1.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的結構。2.如何看量程和精確度。3.讀數的方法總結。4.單位換算中小數點移動后數字的處理,并要求學生認真筆記,體現新課改提倡的不動手不學習的學習方法,關于筆記我認為它應該是教師智慧的體現,決不能照搬教科書,免得學生被動抄書。同時教師要對小組的討論與合作情況作出評價、總結和考核。比如我給學生總結的筆記為:
1.明確測量工具的精確度,精確度的確定決定了讀數的位數。
2.統一讀數單位,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主尺上能精確讀出的最小單位分別是1毫米和0.5毫米,都用毫米作為單位,可保證主尺和游標尺讀數單位的統一,方便相加,確保讀數正確。
3.正確使用讀數公式,測量長度=主尺上的讀數(mm)+游標上的讀數(刻度數n ×精確度mm),游標卡尺沒有估讀,螺旋測微器有估讀應讀到精確度下一位。
4.單位變化只移小數點所有數字不能刪減和補充,考題中有時并不是用毫米作為讀數單位,遇到此類問題只移小數點所有數字不能刪減和補充。
第六環節:知識運用完成練習
知識運用也就是讓學生“練”,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習題選擇應根據課堂練習的內容,要有針對性,難易要有層次性,形式要有多樣性,聯系生活實際性,具有鏈接高考性。習題的安排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喜悅,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本環節中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堂練習的反饋,通過課堂練習,要準確抓住學生學習中的問題癥結,對癥下藥,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補救,為下一步的教學活動鋪平道路。我設計的練習為:
練習1:某同學用螺旋測微器測量一銅絲的直徑,測微器的示數如圖所示,該銅絲的直徑為____mm。
分析:螺旋測微器的精確度為0.01mm
統一用毫米為單位測量長度=4.5+9.3×0.01=4.593,估讀位為0.003mm(4.592-4.594mm均給分)
練習 2:游標為20分度(測量值可準確到0.05mm)的卡尺示數如圖所示,兩測腳間狹縫的寬度為____mm。
分析:游標卡尺的精確度為 0.05mm
統一用毫米為單位
測量長度=0+3×0.05=0.15mm(按精確度要求以毫米為單位應讀到小數后兩位)
總之高效課堂構建的途徑在哪里?答案也許很多,但“目標教學法六環節模式”應該是一個十分好的嘗試,當然更多的還是需要廣大教師去探索,去實踐。
參考文獻:
[1]倪文錦.教育目標的心理學化——布魯姆“目標分類學”的理論貢獻[J]. 語文學習,1989,(04):10-12.
[2]劉懷利.談教育科研如何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J]. 吉林教育,2017,(36):60+62.
作者簡介:
李竹林(1977.2-),男,漢族,云南賓川縣人,中學副校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