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娜
(寧夏靈武市農業機械化推廣服務中心,寧夏 靈武 750400)
近年來,糧食的晾曬儲藏問題愈加凸顯,如按傳統方式晾曬,既影響交通又會造成糧食發芽、霉變等問題,給種植戶造成較大損失。因此,糧食烘干機械的推廣使用對于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靈武市依托糧食機械化烘干示范推廣項目,以資金補貼政策為引導,以建設烘干中心為抓手,大力推進糧食烘干能力建設,補齊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促進糧食生產加工產業可持續發展。截至2018 年底,在糧食主產區梧桐樹鄉、郝家橋鎮、崇興鎮安裝糧食烘干機械和糧食通風降濕設備65 臺(套)。在靈武市昊王米業集團、寧河農牧合作社、錦玉緣糧油公司先后建設糧食烘干中心3 個。烘干中心在完成本企業糧食烘干的基礎上,向周邊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提供有償烘干服務,年烘干糧食可達12000 t,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隨著糧食種植大戶曬糧難題日益突出,靈武市農機推廣部門及時認識到這個問題,通過召開糧食烘干座談會,分析糧食生產形勢,提出解決糧食晾曬的方案,讓大家逐漸認識糧食烘干的現實意義,提高了群眾尤其糧食種植大戶對于烘干機械化的認識,形成了發展糧食烘干機械化的社會氛圍。
烘干中心建設,使種糧大戶吃了定心丸,種糧大戶與烘干中心的交易有兩種方式。一是將收割后的糧食直接售賣給烘干中心,進行扒皮、脫粒、烘干等集中處理,形成了糧食生產的分階段專業化生產。二是付費代處理,減少了糧食收獲后的晾曬、倉儲、脫粒、銷售各環節,降低了糧食收獲后的管理難度,實現了效益的最大化。兩種方式深受群眾歡迎,形成了糧食烘干的良好示范,為下一步的糧食烘干基地建設打造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板。
通過近幾年的推廣與宣傳,大部分種糧大戶對糧食烘干機械化的認可程度明顯提高,有意愿開展這項糧食生產服務的生產經營組織大幅增加,如有政策拉動,糧食烘干將很快形成局面,應用前景廣闊。
糧食烘干機械在為糧食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確實解決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后顧之憂,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糧食烘干機體積龐大,還需較大的糧食臨時放置場所和周轉倉庫,一般較小的烘干中心也需占地5 畝,較大的烘干中心要10 畝左右,目前國家土地使用審批審核嚴格,建設烘干中心申請用地無法給于有效保障。
建設烘干中心一次性投資大,擁有6~8 臺設備的中型烘干中心建設投資約300 萬元,3~5 臺機組規模的,投資也近100 萬元,對于生產經營組織與個人來說都不是小數目,建設上有很大的資金壓力。
糧食烘干是一項收費服務,農民一家一戶經營規模小、收入低,在傳統晾曬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很多人認為沒有必要使用糧食烘干機進行干燥,這就造成了機組的利用率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1)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扶持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由單純的種地向糧食烘干等收獲后加工方向拓展,逐漸實現糧食生產的全過程機械化。
(2)組織召開烘干現場會和座談會,搭建種糧大戶和糧食烘干加工中心的溝通橋梁,讓群眾更多地了解和掌握糧食烘干的知識和政策動向,形成政府、部門、社會共同推動的局面,促進糧食烘干工作再上新臺階。
(3)開展糧食烘干社會化服務,推行“糧食銀行”、“以收代儲”模式,實行訂單干燥,開展糧食干燥增值服務,探索糧食產后統一干燥、加工、儲存、銷售的經營模式,延長農業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