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林
(貴陽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5)
工業4.0 是2011 年德國政府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較高資源利用效率及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以及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其技術基礎是網絡實體系統及物聯網。
中國制造2025 借鑒了德國工業4.0 的理念,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我國工業通過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國工業的基礎較為薄弱,工業化的時間較短,企業的技術基礎研發水平較低。
我國工業技術的發展更多地依賴從國外引進,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從國外引進的技術,學習和消化能力有限,要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為工業4.0 所要求的智能化生產,其中困難較大。
我國很多企業往往缺乏發展基礎。在工業4.0 的一些核心技術,如工業機器人技術、信息技術、傳感器技術、3D打印技術等都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
我國工業技術人才通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學習和實踐,能力和數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工業技術人才多為學習型人才,創新能力有一定的差距,而關于4.0 的發展更需要創新型人才。我國技術工人學習能力較高,但是這些技術工人缺乏穩定性,流動性較強,以至于難以成為“工匠”。而在德國,技術工人工作穩定,“工匠”精神較強,為德國工業4.0 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工業4.0 是非常復雜計劃,人才需要更復雜培訓過程,而我國教育專業性較強,與工業4.0 相關的機械專業和信息專業及管理專業各有所長,但在學習過程中都不能夠有效地結合起來。在繼續學習環節中,與工藝4.0 相關的培訓也比較缺乏。
我國現代制造工業,在改革開放后幾十年經歷了高速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基礎。但是在規模和歷史方面相對于世界上的一些大企業還有一定的差距。
如在電子行業的西門子、索尼等,汽車行業的豐田、寶馬、奔馳等。對于這些規模大的企業來說,產品的生產市場規模和生產規模都十分巨大,歷史悠久產品結構穩定。工業4.0 的革命是從此類大型企業開始。
工業4.0 是一個復雜的變革過程,軟硬件的投入巨大,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而且需要有穩定的產品和市場。
制造業從來就是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更是強國之基礎。從新中國建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制造業快速發展,有力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增強了綜合國力。然而,我國制造業的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各方面仍存在明顯的差距。我國經濟現在仍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工業4.0 離不開國家的方針政策的支持,我國經濟結構正處于轉型期,發展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需要建立國家級的工業4.0 政策的領導機構及咨詢部門。
我國技術工人的學習態度和進取精神都是非常高的,國家和企業應該提供給技術工人更好的培訓提高的機會。國家的培訓機構在技術設備加大投入,培訓人員本身的知識水平也有待提高。許多企業的技術水平也不是很高,需要引進國內外高級人才,對企業的技術工人加強培訓。
我國高等學校對工業4.0 的教育也在探索階段,工業4.0 是屬于機電類專業,還是屬于信息類專業,再或屬于管理類專業還沒有定論。這需要教育機構認真思考,整合不同專業的知識,培養出符合工業4.0 所需的高層次人才。
我國工業4.0 任重道遠,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實現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