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駿
(江蘇開放大學,江蘇 南京 210017)
教育活動是一種價值活動,從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對教育價值有著不同的要求,如政治價值、經濟價值和宗教價值等。近年來,人們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一改過去那種教育與政治緊密結合的傾向,側重從經濟效益、科技進步等功利價值上探討教育的功能。因此,在教育政策制定、經費投入、專業設置、人才選拔等方面,無不凸現出這種以經濟效益來衡量一切的特點。誠然,教育的經濟價值是巨大的,但教育還有一些更為基本和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教育的倫理價值,它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重視和提升教育的倫理價值,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從教育與人的發展來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歷來都有論述。雖然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階級的教育中,具體要求和內容有所不同,但“為了社會的發展”、“為了個人的發展”是教育自產生以來的兩個根本價值取向。
對于教育的價值而言,無論是“為了社會的發展”,還是“為了個人的發展”,教育價值的實施要體現在人的培養上。教育為生產服務、為經濟服務、為政治服務、為文化服務等等,主要是通過培養人這一職能來實現的,人是實現教育價值的載體。教育的過程,也就是體現、提高人的價值的過程。人不僅是自然的人,而且是社會的人,人是自然實體,更是社會實體。從價值形成上看,人的價值是在社會勞動中形成的,只有獲得了勞動創造能力,為社會盡職盡責做貢獻,才能得到社會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才能得以實現人生的價值。達到這一切離不開教育,只有依靠教育,每個人的德、智、體和知、情、意才能得到和諧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這主要表現為,當今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教育,有的希望借助教育的力量來提升本國的實力,有的國家則想借助教育,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走上繁榮富裕之路;而每個社會成員則需要通過教育這條途徑,完善自己、發展自己、改變自己乃至整個家族的命運。
科學地規定教育的培養目標,并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執行,是辦好教育的首要問題。一切教育政策的制定,一切教育活動的安排都要服從培養目標的需要。確定培養目標,要依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的發展而變化。
現代人對教育的基本觀念之一是每個人、每個階級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這一理念既是在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政治理想導引下形成的,也是現代社會內在要求的必然結果。教育公平已經成為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最有可能從根本上改善弱勢群體的處境。
現代社會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就業門檻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需要接受更多的正規的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不僅對于每個謀求社會晉升的人來說是必經之途,而且也成為任何步入社會的人必需過的一關。多年來形成的傳統觀念認為,只有學校中傳授的知識才會被社會視為“法定知識”,學校之外的任何社會群體及個人在知識傳授的權威性與力量上均無法同學校相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學校系統的擴展,二十年來的連續“擴招”,受教育者的人數不斷增多,因此,就業的教育條件越來越高。隨著雇主的招聘,晉升職員條件的層層加碼,因爭奪優質教育資源而引起的沖突也愈演愈烈,公眾對公平教育需求的呼聲也愈來愈高。
我國的教育發展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教育中的不公平現象還很突出,短時間里要完全改變這種狀況還很困難,但它作為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必須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努力創造條件,確立教育公平作為國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并以此為指導,發揮導向功能,調整、改革我國的教育制度。
教育是實現人類平等的“精選”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類的發明都要大得多。因此,教育活動始終以人的發展為向度,具有深厚的倫理內涵。
影響人的發展因素,通常認為有遺傳、環境與教育三因素,也就是先天與后天兩個方面。遺傳素質通常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生物性的特征,如有機體的內部及外部構造、體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的特點等等,這些先天素質,提供了人的發展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人的發展的前提條件,要使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還需要通過后天的環境和教育的影響。環境因素,從其最廣泛的意義上講,就是環繞著人們周圍的一切生存條件,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影響人類發展的三大因素中,遺傳、環境因素往往是個人能力難以改變的;人的生理素質,智力狀況天生是有區別的,客觀環境也不因個人的主觀意志而變化,僅憑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把握的;唯有教育,是可以憑借個人努力而能走得通的一條路徑。不論家庭背景怎樣,天賦條件如何,都將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中,通過自身的努力,彌補缺陷,發展自我,獲得人生的發展機遇。
教育對于個體來說是一種特殊的影響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環境的自發影響。它是通過學校這一最有組織的形式對人們進行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影響的活動。這種活動由受過專門訓練和有經驗的教師進行,能夠依據科學的方法,把遺傳素質和環境的影響,導向積極的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長的方向,因此教育平等問題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教育公平之所以越來越受到關注,其根本原因是我國當前教育中倫理精神缺失現象突出,其焦點問題表現在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資源配置失衡,階層差異加劇教育公平的表現等方面。這一切要在較短的時間里解決是比較困難的,但有效的發展開放教育,可以較好的彌補當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資源配置失衡是教育公平惡化趨勢的主要表現。20 年來,各級地方政府直接負責基礎教育經費籌措工作。鑒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區教育投入存在較大差距。在設備投入上東部地區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就是在同一個地區,由于學校的品牌不同,各校籌措經費的渠道不一樣,重點與非重點之間的差異也很大。
由于經費投入的不同,教育質量也隨之變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資源要素會自發地轉移到優質學校,而豐厚的待遇也很容易吸引高水平的教師,而一些貧困地區教師流失嚴重,難以引進優秀的人才,這些很容易形成了基礎教育的馬太效應。農村不發達地區的教育質量遠遠低于城市和發達地區,面對統一的高考分數線,欠發達地區的學生不可避免地處于劣勢,這種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的所謂機會均等,結果只能形成事實上的不平等。據國家相關課題組調查顯示,近年隨著學歷的提高,城鄉差距逐漸拉大。
教育是準公共產品。根據《教育法》的規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不受財產條件的限制,當然更不應因地區、戶籍、出生地而使“平等受教育機會”被剝奪。中國是大國,地區間、城鄉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巨大的不平衡,在執行相關政策時,實行一定的照顧、傾斜,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政策性的照顧應該偏向弱勢群體,而不能公然偏向身處大城市的考生。這樣做的結果,就使得教育失去了傳統價值系統賦予其的倫理道德色彩,而人為的拉大了貧富差距。
開放教育的優勢,可以讓更多的考生享有教育這種準公共產品,財產狀況的限制,當然更不會因地區、戶籍、出生地而被剝奪“平等受教育的機會。開放教育這種形式更多的是照顧弱勢群體,而不是身處大城市的考生。
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對教育公平的實現具有強烈的影響,加劇了教育公平的惡化。一方面,非義務教育費用的增加使得許多城鄉貧困兒童因學費高而被排斥在外;另一方面,由于經濟利益,各種教育資源自發地轉移到優質學校,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素質教師流向發達地區。顯然階層收入差異使低收入階層無法平等地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而中高收入階層借助于自身的經濟實力,通過繳納擇校費、贊助、遷移戶口等形式進入優質教育體系。在現實生活中,盡管機會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階層收入差距導致機會的不均等。
誠然,階層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由于它的存在,社會就必然客觀存在著經濟、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巨大不平等,而教育就是為改變這種不平等而“精選的工具”。教育可以給人提供公平競爭、向上流動的機會,幫助弱勢者擺脫他出身的那個群體的局限,能夠改善生存狀態,減少社會性的不公平。開放教育制度的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社會公平,將教育資源向弱勢群體傾斜,而不是任其自然,人為地制造差距與不公。
多少年來,教育公平一直是人類夢寐以求的方向和目標,但決定教育變革歷史走向的根本原因不在教育,而在社會。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特別是地區間、城鄉間發展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短時間難以解決,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狀況也會長期存在,因此解決教育不公平的問題將是一個長期過程。然而社會主義的性質,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又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對待這個問題,必須化大力氣發展開放教育,逐步解決不公平問題,否則不利于經濟發展,更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