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育瑋
(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山東 濟南 250001)
第一,貿易摩擦呈現出多樣化和綜合化。從領域的角度來看,產品貿易的各類服務體系開始向技術標準、知識產權等方面發展。大部分國家都利用產品質量為借口來對出口產品進行約束,導致各類貿易問題的產生。第二,反補貼成為我國貿易摩擦的最大特點。該調查對象包含有政府和企業,而最主要的方向還是政府的經濟政策和管理制度,即被指控的項目一旦認為是補貼,那么將直接對我國經濟政策造成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引發更多反補貼調查。
(1)中美貿易關系的不對等。第一,中國勞動型產品對美國市場的需求量及高,如果一旦這些產品的出口額減少,那么中國對美的出口總額也會有所下降。第二,中美交易在雙方經濟體系中的份額不對稱。中國對美的出口額占了20%以上,而美國對華的出口額僅占了2%;中國對美的進口額占了10%左右,而美國對華的進口額僅占了2.5%。第三,美國經濟對中美貿易的影響較大。一旦美國的GDP 下降1%,其進口額的總量就會被拉低2%~3%,因此分攤到中國的份額就只有5%~10%,所以美國對中國經濟的約束力較強。
(2)中國出口產品結構和競爭不合理。第一,中國當前的經濟結構并不是很到位,對行業發展也沒有進行長遠的規劃,過分重視眼前利益。第二,經濟改革的深入讓很多企業都擁有了經營自主權,但中國的企業并不不重視競爭規則,反而通過相互壓價來搶奪市場資源。
(3)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第一,雖然美國經濟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其在服務業、市場經濟等方面都也都有了一定的地位,但劣勢產業的數量依然龐大。其次,我國勞動型產品的價格明顯低于國際市場價格,所以也具備一定的價格優勢,無形之中也給美國的劣勢產業帶來了很大的打擊。當這些企業面臨中國同類產品的競爭時,行業協會就會不斷通過媒體來給美國政府施加壓力,而政府人員自然不希望這類矛盾的產生,所以中國就成為了替罪羊。第二,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當地的經濟、企業銷售、利潤等方面都呈現出下滑趨勢,而這一情況也一定會影響到美國市場交易的秩序。
(1)采取以質取勝的戰略,實現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變。通過對發達國家的競爭優勢理論進行分析得到,比較優勢并不完全等于競爭優勢,而中國在密集產品上的成本優勢也不一定會保障市場中的競爭優勢,相反,如果過度把產品都集中在發達國家中,那么就會面臨極大的貿易摩擦。所以,相關人員一定要脫離依賴勞動型產品的比較優勢,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產業結構,這樣才能提升自身的發展優勢。
(2)提升市場經濟進程。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得到了創新和改革,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程度已經達到了69%,已遠遠超過了世界60%的水平,當然也成為了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這樣便不會在受到非市場經濟的影響。但是,中國應該在當前的基礎上繼續完善和改革,對市場經濟的運營模式進行創新,從而提升市場經濟地位。
(3)建立投資和貿易的預警機制。中國大部分企業在制定經營方案時,其都缺乏對未來市場的預測和規劃,當面對市場誘惑時,大部分企業都選擇搶占市場先機,而這也是造成價格競爭、生產能力過剩的主要原因。其次,我國各職能部門的監管力度并不是很到位,當然也沒有構建規范的預警機制,所以難免會出現市場競爭混亂、經濟體系不合理等情況發生。
綜上所述,中國利用時機成熟的優勢來籌劃組織對美國的直接投資,能夠減少貿易問題的產生,而且還能一定程度的減少貿易摩擦,從而為中美貿易到來更高的效益。其次,通過投資設廠還可以不斷引進各類先進的管理制度和技術,從而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