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之見
時值寒假,與傳統的以厚厚的練習冊、長長的記錄條為載體,以枯燥的重復性練習和完成書面任務為要求的“寒假作業”相比,現在更多地方和學校的“寒假作業”出現了積極的“變臉”:讓中小學生讀自己愛讀的書,做春節歷史知識手抄報,了解親戚關系,繪制“家譜”,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家人和春節習俗,甚至是給家人洗腳,制訂壓歲錢使用計劃等等,都成為了新穎別致的“寒假作業”內容。
在每種別致而新穎的“寒假作業”背后,其實潛藏的都是一種學校和教師對傳統的以抄寫和練習等書面鞏固所學知識為主的“寒假作業”效果和形式的反思與改革,深層次蘊藏的更是一種注重開發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的教育新思維和新理念。毫無疑問,“寒假作業”的“變臉”折射出一種新的充滿活力的教育理念,更透露出一種以學生為本開掘成長主動性和積極性并盡可能培養中小學生“關鍵能力”的教育新思維和新理念。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學生參與積極性和作業效率,提升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還可以深化課堂教學知識,鞏固課堂知識學習效果,對于這樣的寒假作業,我們沒有理由不叫好點贊!
“寒假作業”雖少,但承擔著豐富中小學生假期生活、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假期生活指導和能力品質塑造等重任,蘊藏的教育引導意義極大。從傳統的“寒假作業”到“變臉”后的多姿多彩、新穎別致的“寒假作業”,雖是轉變的一小步,但教育進步意義不可估量。而這背后,更體現出一種充滿人性和關愛的“匠心獨運”的教育方式。沒有教育“匠心”就沒有目前充滿教育改革進步意義的新“寒假作業”。因此,相對于布置“寒假作業”而言,能否體現出教育改革的智慧和育人的善意,關鍵在于教育“匠心”是否到位。一方面,需要學校和教師在充分踐行教育改革新思路新理念、充分彰顯教育理性和教育規律、充分發掘中小學生成長主體作用的基礎上,科學審視作業內容,做到“寒假作業”不僅新穎別致,充滿假期生活樂趣,更能提高孩子們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學校和教師在確定“寒假作業”內容時更要兼顧中小學生成長實際和個體差異,讓“寒假作業”成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個個皆參與、人人皆提升的既具有“統一要求”又能兼顧個性差異的假期生活載體和成長好幫手。與此同時,學校和教師布置“寒假作業”更要體現出育人的“匠心”和“苦心”,這樣才能實現豐富寒假生活、彰顯育人功能、體現能力提升的作業之“妙”。
因此,對于“寒假作業”而言,絕非僅僅一個布置那么簡單,也絕非一個“作業”那么外顯,而應該成為學校、教師、家長乃至是學生參與的教育改革“試驗田”,這更需要“教育匠心”的托舉和支撐。
首先,學校和教師應把設計高質量的“寒假作業”當做關鍵一課,當做彰顯學校教育管理和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當做考驗教師教育改革智慧與教學質量評價的一個重要載體,認真深思,科學設計,“匠心獨運”出“妙招”。學校應在兼顧教育大綱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科教師的教學能力,讓各科教師和班主任結合學生身心發育特點,以及學科教學的重點難點,與學生寒假生活、家庭教育實際情況等相結合,設計出既蘊含學科教學特點和育人原則又能兼顧學生成長實際的新“寒假作業”,達到既有明確的作業目標,又有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內容,既能體現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深化和升華,又能兼顧假期生活特點,并實現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讓“寒假作業”做到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堅持育人為本、成長為要、能力為先。
其次, “寒假作業”要體現教育管理和引導的張弛有度。也就是說,不管是什么樣的“寒假作業”,都不能一布置了之,不管不問,不監督不考核不評價,否則孩子會在缺乏監管之下,陷入“電視季”和“游戲季”,再新穎別致的“寒假作業”也會“束之高閣”,直至開學前 “手忙腳亂完任務”,這將是“寒假作業”的失誤乃至是失敗。因此,教師一定要加強前期設計,與家長溝通,提出具體的要求,讓家長有效監督孩子完成“寒假作業”,讓樂趣和參與、實踐和能力培養時刻充盈于假期生活。
最后,學校和教師應充分聽取中小學生的意見建議,可以鼓勵孩子設計“寒假作業”,讓孩子依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或自己感興趣的“寒假作業”方式,在教師有目的地引導下完成,這樣不僅能使“寒假作業”更貼近中小學生生活和成長實際,也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成長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寒假作業”的作用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