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安民
【關鍵詞】 校園環境;音樂;創設;定義;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4—0031—01
席勒強調:“人只有通過審美才可以從單純的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道德層面,審美是實現精神提升和實現完美人生的先決條件。”孔子則認為美育是造就“仁人君子”的必要途徑,他將美育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創設良好音樂環境的重要作用。但是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大多數學校的音樂環境創設還僅僅停留在校園廣播播報音樂作品的層面,更有甚者對播報音樂不加鑒別,致使本就音樂素養匱乏的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難以提升,這使得音樂在良好校園環境的塑造中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要想更加科學合理地創設符合學生身心需求的音樂環境,應當更加準確地定義校園音樂,并根據不同的情況制訂不同的方案,從多方入手進行創設。
一、音樂環境的定義及分類
校園音樂環境指以師生為主體,以課余文化活動為內容,以校園環境為空間,以人文精神為特征的一種正向群體文化。主要包括:(1)靜態的音樂環境,即由各種校園基礎設施為主體進行展現的音樂形態,像是文化墻、音樂家及作品介紹、3D音樂景觀等等;(2)動態的音樂環境,主要是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塑造的音樂環境。如,上下課的鈴聲、大課間音樂、校園音樂廣播等等;(3)校園音樂活動,主要指的是學生的一系列與音樂有關的文體活動,如社團、舞蹈編排、音樂會等等,是一種親身實踐獲得的音樂素養的提升。
二、音樂環境的創設
1. 靜態音樂環境的創設。在這個方面一是可以注意對校園黑板報、文化墻等內容的更換,保證新穎度和對學生的吸引力;二是對于一些固定設施,如雕塑等難以更換的設施應保證其整潔度和舒適性,使其盡可能保持美感,使其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喚起學生對音樂的熱愛。
2. 動態音樂環境的創設。(1)鈴聲類音樂創設。目前已有部分學校開始意識到鈴聲對于學生素養提升的重要性,并開始有意識地甄選出好的音樂作品來作為上、下課的鈴聲。如,有的學校會選取一種比較有活力的音樂來作為上課鈴聲,以刺激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可以以一個更加活躍的態度去面對課堂教學;選取較為舒緩的音樂作為下課鈴聲,以使得學生疲憊的頭腦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選取歡快的鈴聲作為放學鈴,以使得學生結束一天學習后可以保持一種充實、快樂感回家。(2)填充類創設。填充類型的音樂創設主要指的是課間休息、午休時間、放學鈴響后的這段時間的音樂播放。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這段時間的音樂播放是作為背景音樂呈現的,主要作用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第二,這一時間一般較長,通常可以選取兩到三首曲子進行播放,避免重復循環所產生的枯燥感;第三,曲目類型不必太過拘泥形式,可以選取多種類型的不同曲目,以滿足學生的多種需求。同時,在音樂的選擇上也應當注意不同音樂場景音樂類型的選擇,比如大課間時的音樂一般應當選擇比較歡快的、節奏感強的、起伏較大的音樂,以使學生保持充足的精力去面對接下來的學習;午休時的音樂應當選取比較舒緩、平和的音樂,像是《紫竹調》《雪山春曉》等,以緩解學生的焦慮感,使頭腦得到更好的放松。(3)伴奏類創設。伴奏類的創設主要指的是在學生做早操和課間操時的音樂選取。大多數學校會選擇在課間或是課程開始前讓學生進行跑步活動,以舒緩壓力,提升課堂注意力,但是單純跑步不免枯燥,為此,這一時間可以進行配樂以提高學生動力。這一時間就要注意選取一些節奏性比較強、容易帶動人亢奮的曲子,像是《運動員進行曲》之類的。并且教師在選擇伴奏曲時應當持有謹慎的態度,盡可能選取經典曲目和優秀作品,選擇一些音效好的音樂類型。
三、音樂環境創設中的注意事項
1. 要注意民族音樂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將民族音樂傳給新一代是民族音樂建設的需求,也是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在校園環境的創設中要注意通過對學生喜愛的民族音樂的播放來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2. 營造一個便于學生參加的校園音樂環境,校園音樂環境的創設應當有學生的參與,這樣可以使得音樂環境的創設更符合學生需求,學校可以通過校園網站、微信群等征集學生意見,并將學校音樂計劃發布,便于學生了解。
總之,校園音樂對學生的主要作用在于通過隱形教育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性格特征產生影響,進而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正確價值觀的樹立產生影響。正如音樂教育家鈴木鎮所言:“只要能為我國兒童創設一種類似于母語語言環境的具有親和力和影響力的音樂環境,并讓兒童浸潤其中,任何一個兒童都可以比之前更容易地掌握人類優秀文化的精髓。”所以,采取合理、科學方式創設良好校園音樂環境對教育工作而言至關重要。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校園音樂環境的創設》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158)編輯: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