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467000)金賽紅
壓瘡疾病是指機體局部組織受到長時間壓迫,受壓組織部位發生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組織喪失正常機能功能,進而導致組織壞死和潰瘍[1]。我院對在CCU住院的62例壓瘡高危患者采取預防性應用貼膜以及護理,觀察實施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CCU住院的124例壓瘡高危患者進行分析,隨機分為常規組(62例)和干預組(62例)。干預組中男41例,女21例,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51.1±1.3)歲;常規組中男37例,女25例,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50.2±1.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包括:①為患者建立翻身卡,患者采取左右側臥30°和平臥體位交替,每隔2h予以1次翻身,對于翻身受限制者,每隔2h抬高臀部以及轉動頭部1次,加強基礎護理,確保床鋪干燥整潔;②對患者勤換尿布,加強皮膚和會陰部護理,確保皮膚干燥和整潔;③使用棉墊和水枕對受壓組織進行支撐,降低組織處壓力;④加強患者機體營養,進食富含纖維、蛋白和易消化低流質飲食。干預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通過對壓瘡高發部位予以透明貼膜,疑似手術壓瘡者應用康慧爾透明貼膜,剩余患者應用3M透明膜,貼膜使用前應先對壓瘡處皮膚進行清潔,根據壓瘡大小選取合理型號的透明貼膜,每天觀察貼膜處皮膚情況,待患者病情穩定,氣管拔除且能隨意翻身和自主運動后停止應用貼膜。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壓瘡發生率、壓瘡發生時間以及壓瘡嚴重程度等。壓瘡嚴重程度根據2007年美國國家壓瘡咨詢委員會制定的壓瘡診斷和分期標準進行評估,包括:①可疑深部組織損害指患者局部受壓組織皮膚完整、但可見顏色變化;②I期指患者局部皮膚完整,仍然可見局限性紅斑且壓之不褪色;③II期指患者組織真皮部分缺失;④III期指患者局部組織全層皮膚缺失,且皮下脂肪顯露,然而肌肉、肌腱和骨骼未見顯露;⑤IV期指患者局部組織皮膚全層缺失,且可見肌肉、肌腱和骨骼顯露;⑥V不明確分期指患者組織全層皮膚缺失,然而傷口處可見焦痂或者潰瘍處覆蓋腐肉。
1.4 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患者一般資料、壓瘡發生率、壓瘡發生時間以及壓瘡嚴重程度等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數據和計量資料數據分別采用百分比和(±s)表示,組間比較通過X2和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干預組患者壓瘡發生率為3.2%(2/62),低于常規組患者的17.7%(11/62),兩者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壓瘡發生時間為(7.2±3.5)d,常規組患者壓瘡發生時間為(16.1±5.0)d,干預組患者壓瘡發生時間顯著短于常規組,P<0.05;根據NPUAP制定的壓瘡診斷和分期標準,常規組可疑損害5例,I期3例,II期2例,III期1例;干預組則可疑損害1例,I期1例,II期1例,壓瘡嚴重程度情況明顯降低,兩者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皮膚組織長時間受到壓迫、引起毛細血管循環障礙,局部組織缺氧和缺血,進而引發壓瘡[2]。本文使用的透明貼膜類似于機體保護層皮膚,能維持組織局部水分充足、濕潤、溫度適宜,同時還能減少長時間壓迫導致的皮膚受損、汗液和糞尿刺激,降低感染發生。在使用預防貼膜期間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嚴格掌握貼膜使用時間,并強化基礎護理。②若創面存在膿性分泌物時,盡量不使用貼膜,避免分泌物無法排出而導致感染加重。③若患者創面滲出液較前增多時(>5ml/d)需即刻停止使用透明貼膜。應用貼膜降低了CCU壓瘡高危患者壓瘡發生率并減輕其痛苦,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壓瘡發生率(3.2%)明顯低于常規組(17.7%)(P<0.05);干預組患者壓瘡出現時間顯著短于常規組(P<0.05);干預組患者壓瘡嚴重程度情況相對常規組明顯降低(P<0.05)。
綜上所述,預防性使用貼膜有助于減少CCU壓瘡高危患者壓瘡發生率、縮短壓瘡出現時間以及減少壓瘡嚴重程度,該方法值得推廣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