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始終是人才培養的核心,遠比專業更重要。所謂工作過程,是個體“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范式,強調的是知識序化的另一種方式,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載體的人的全面發展。“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著力于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課程內容如何選擇。培養科學家、培養工程師、培養工人所學課程內容肯定是不相同的;二是課程內容如何排序,也就是將知識結構化。以往都是基于學科知識結構系統來排序知識,課程也是按照這個方式進行結構化的,這種課程排序本質上是知識的儲備課程,教會了學生如何存儲知識,卻不會應用知識,教會了學生如何學習,卻不會基于工作(應用知識)學習。因此,除了存儲知識的學科體系,還應該有一個應用知識的行動體系,也就是應存在一個基于行動體系(工程過程)的課程內容排序方式。存儲知識的最好結構就是學科體系及其知識結構,而應用知識的最好結構就是工作過程結構。
學科知識構成要素是范疇、結構、內容、方法、組織以及理論的歷史發展,而工作過程構成的要素是對象、方式、內容、方法、組織以及工具的歷史發展,因此“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基于知識應用的課程,關注的是做事的過程、行動的過程。工作過程以往被錯誤地認為只適用于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不適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實,普通高等教育也強調技術活動,培養的大多是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從事的也是技術活動,必然遵循工作過程的基本規律。因此,工作過程是一個普適性的概念,適用于一切職業,包括技能(術)的、研究的,或是管理的、操作的、教學的等等。當前,“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方案已經進行本土化的創新嘗試,并得到廣大高職院校的認可。
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因此,對于地方普通高等學校來說,深入推進課程結構體系與課程內容體系改革,將廣泛應用于職業教育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作為轉型發展的抓手和突破口,積累經驗,以點帶面,才能推動本科教學向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鏈相互對接轉型。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設計,共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工作任務分析,即篩選典型工作,根據專業工作崗位和崗位群實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第二步,行動領域歸納,即整合典型工作,根據任務的復雜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務形成綜合行動領域;第三步,學習領域轉換,即構建課程體系,根據職業成長規律遞進重構行動領域轉換為課程;第四步,學習情境設計,即設計學習單元,根據職業特征及完整思維(亦即完整的行動過程,包括“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分解學習領域為主題學習單元。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理念和方法,基于崗位(群)靜態典型工作任務對油氣儲運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開發,見圖1所示,該專業學習領域與學習情景對照見表1(P28)。

圖1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職業崗位與學習領域課程構建
第一步,為了保證學生畢業后有工作,根據學校“立足榆林、面向陜北、輻射周邊”的辦學定位,深入榆林及周邊20多個相關企業開展調研或者問卷調查,確定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工作崗位及職業崗位群,主要有輸油管道設計工程師、油氣儲運技術管理員、LNG生產技術員以及燃氣設計工程師四種工作崗位,通過實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篩選出14個典型工作任務與工作崗位相對應。
第二步,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礎上,對源于應用知識的崗位群和職業群篩選出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歸納,將工作性質相同、行動維度一致的歸為一個行動領域,共歸納為7個行動領域,這種歸納不同于存儲知識的學科體系,而是根據實際崗位群總結歸納的結果。
第三步,以上述7個行動領域為平臺(或基礎),融入教育因素進行課程體系開發,將眾多的因素(場地、設備、工具、問題和技術等)關聯在一起,從而實現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的轉化。同時,在轉化的過程和結果中,要充分考慮教學規律和教學條件要求,最終形成“油氣儲運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共計12個學習領域,即12門課程。考慮到近三年從事LNG生產、燃氣設計崗位學生的比例逐年提高,且這一行動領域涵蓋的知識、技能等領域過大,因此,將LNG生產、燃氣設計細分成兩個行動領域,一是將LNG液化、儲運及再汽化行動領域轉化為LNG技術、油氣集輸與礦場加工兩個學習領域(課程);二是將LNG、CNG及氣化站設計行動領域轉化為天然氣管道輸送技術、城市燃氣輸配和輸氣管道設計與管理三個學習領域(課程)。從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的轉化,不存在數量上完全一一對應的關系,可以進行“一對一”“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進行轉換。

表1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學習領域與學習情景對照表
第四步,根據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原則和方法,對學習領域即課程精心進行學習情景設計,每個學習領域由3~4個同一個范疇、并有邏輯關系的工作過程(學習情境)構成。
地方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的要求下,人才培養定位日趨和高等職業教育走向一致,即從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走向培養策略型的高技能人才,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是中國人最早提出的,但卻被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廣泛應用于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油氣儲運工程領域對人才的需求日趨專業化、技能化,將工作過程系統化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新理論用于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開發,為學生搭建更加系統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優化了課程體系結構,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強化了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緊密與企業結合在一起,更趨合理,對社會的適應性也更強。
[1]姜大源.工作過程系統化: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開發[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3):1-11.
[2]姜大源.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課程開發案例匯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姜大源.漫話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哲學思考[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0,(1):1-6.
[5]姜大源.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9,(4):66-70.
[6]姜大源.論高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1):1-6.
[7]唐高華.陶行知的“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的當代詮釋[J].職教通訊,2007,(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