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東,武忠康
(濟南市國有苗圃,山東 濟南250100)
破損山體歷史成因較多,最主要是由于采石過程造成的,過度的開山采石造成了大量的破損山體的產生,山體植被被嚴重破壞,山體植物群落自我修復功能喪失,生態環境惡化,山石資源的有序管理利用與生態恢復治理矛盾日益突出。
根據濟南市政府及濟南市林業局的工作安排,從2006年9月份開始對濟南市奧體中心周邊破損山體生態恢復治理試驗段施工,利用2007年—2009年3整年時間,整體完成了奧體中心周邊共173.3hm2的破損山體生態恢復治理工程,確保了2009年全國第十一屆全運會在奧體中心成功舉辦,也為奧體政務中心周邊環境綠化美化打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本人全程參與了奧體中心周邊破損山體生態恢復治理工程各階段的施工管理工作,現對部分治理方法進行系統的總結。
適用于位于山體底部,采石破損面較大較復雜,有一定的進深空間的區域。施工順序:放線-排險-分層壓實回填渣土-削坡-回填種植土-苗木栽植;施工方式:先進行破損區域上部地質災害排險,消除危險因素后,劃定回填范圍,先采用回填渣土(城市建筑垃圾均可)進行山勢續坡恢復,回填時,應按照分層壓實回填法進行,確保造坡的穩定性,為安全考慮,可在采石坑外緣沿坑邊走向漿砌擋土墻,從景觀上考慮或配合養護道路建設,采用自然石疊壘在續坡面的底部,這兩種方式既增加恢復續坡面的穩定性,也增加美觀,最后再回填厚度不低于0.6m的種植土后進行苗木栽植綠化。
適合位于山體高處由于采石形成的條形狀平臺和開闊式大平臺。施工順序:放線-清基-砌壘擋土墻-回填土-地形整理-苗木栽植;施工方式:按照平臺走勢,沿平臺外沿砂漿砌壘擋土墻,墻高要求以保證回填土厚度不低于0.5米為原則,回填土時可平填,也可以靠山內側略高;開闊式大平臺,一般采用續坡式回填,利于排水。對于回填高度不一的平臺,為了節約開支,可以先采用渣土回填較深的區域,補充整理地形,然后再回填種植土;最后進行苗木栽植綠化施工。
也是續坡治理的一種形式,適用于破損立面較高,破損面積不是太大,特別是破損立面上部呈現外傾角度的區域。施工順序:放線-削坡-渣土續坡-回填種植土-苗木栽植;施工方式:首先放線劃定削坡范圍,采用機械或爆破方式將傾角消除,并把削坡產生的渣土就地續坡回填,恢復山勢地形,如果渣土不夠要外運回填,如果渣土過多就要外運,渣土壓實后,再覆種植土,厚度一般要求不低于0.5m,然后進行苗木栽植綠化。
適合于植被稀疏,巖石裸露嚴重,土質稀少的山坡區域。施工順序:打點放線-清基-砌壘擋墻-回填種植土-苗木栽植;施工方式:首先按照在砌壘魚鱗坑區域魚鱗狀均勻分布原則打點放線,然后根據栽植不同苗木的要求,異地結合部分就地取石材,用砂漿砌壘半圓形或月牙形的樹坑,異地取種植土回填魚鱗坑,然后進行苗木栽植的綠化,規格一般為(長寬深)1.3×0.8×0.6m,可視實地情形略有改變,原則上需保證可回填0.5m3以上的種植土,平均厚度不低于45cm。
適用于垂直高度較高、較陡的斷崖式坡面治理。施工順序:放線-排險-固定鋼絲網-噴基質混合料-安裝噴灌系統-養護管理;施工方法:放線劃定掛網噴播施工范圍后,首先要進行掛網坡面及坡頂上部的排險,然后在坡面用鋼釬錨固固定鋼絲網,然后使用高壓噴播機,將基質混合料(內含多種植物種子、保水劑、凝結劑、肥料、有機基質等)均勻噴在坡面上,噴播厚度一般不低于8cm,如果厚度超過12cm,建議在噴播完后再覆壓一層鋼絲網進行固定,確保安全。采用掛網噴播應配套建設自動噴灌系統,可選擇在高于掛網噴播面的適當區域建設蓄水池,蓄水池連接自動噴系統,高壓水車在崖底可通過上水管將水輸入蓄水池;有上山道路的可選在道邊,水車可直接上山送水;打開連接自動噴灌系統的開關,可利用高差壓力,進行掛網噴播立面的澆灌;有市政供水條件的可直接連接市政供水系統。注意事項:一是蓄水池設置要高出治理坡面頂部一定高度,形成供水壓差;二是根據預測水壓合理布置噴嘴,使噴灌系統能完整覆蓋澆灌坡面;三是經常巡視,發現有噴嘴堵塞、損壞應及時維修或更換等。
適用于較高較陡的崖面,但鑒于成本過高治理面積不宜過大。施工順序:打點放線-固定鋼釬錨件-焊接樹兜形鋼筋網-支模板-混凝土澆筑-回填種植土-安裝滴灌系統-苗木栽植;施工方法:首先是在需治理的崖面上合理布點,確定每一個燕窩式樹兜的位置,在崖面上垂直扦入鋼錨件,鋼錨件呈“V”字形,布點均勻,利用鋼錨件做支撐點,用鋼筋焊接成弧面型單層雙向網,然后將混凝土從內外兩側糊在鋼筋網上,處理好外觀后,有條件的可制作固定模板,利用模具進行混凝土澆注,樹兜制作不宜過大,但也不要太小,一般要求最少可回填0.06m?的種植土。待混凝土養護期滿,樹兜內回填種植土或有機腐殖質,進行苗木栽植綠化,一般情況下,樹種選擇多以小花灌木結合攀緣或垂吊植物栽植,后期養護管理可采用高處自動滴灌系統。
破損山體的生態恢復治理是一項投入大,施工復雜,技術含量高的系統性生態建設工程,應遵循因地制宜,因山制宜的原則,在確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實現功能性的生態系統修復。濟南奧體中心周邊破損山體生態恢復治理工程經過3年多艱苦施工,經過8年的養護管理,現在基本實現了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環境等生態功能,達到了預期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