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婦幼保健院(467100)林愛國
子宮肌瘤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本院高度重視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的生存狀態,在長期的臨床研究中發現,改良式腹腔鏡下多發子宮肌瘤剔除術應用效果極佳,配以有效的圍術期護理,能夠顯著提升臨床療效。現就相關研究作如下總結和分析。
1.1 臨床資料 選取自2015年1月~2017年5月接受治療的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45例,年齡22~53歲,平均年齡為(33.7±9.1)歲;肌瘤大小不一,均徑為(3.7±2.1)cm;肌瘤分布在漿膜下(20例)、闊韌帶內(6例)或肌壁間(19例)。
1.2 治療方法 術前,所有患者均禁止飲食,實施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取肚臍上正中縱切口置鏡常規環視腹腔,左下腹部插入2個0.5cm的T rocar,右下腹部插入1個0.5cm的T rocar,將腹腔鏡置入腹腔后檢查患者子宮肌瘤的分布、大小及數量,局部注射稀釋后的垂體后葉素12U,再探宮腔深度,經宮頸放入20~24號三腔硅膠導尿管至宮腔,根據宮腔深淺程度向球囊注射定量的生理鹽水,大約在20~50mL。注射期間應嚴格執行循序漸進的原則,并將肌瘤數量和位置分布的探查結果與術前結果進行對比,適時調整剔除計劃,若肌瘤分布于無蒂漿膜下或肌壁間,則需借助單極電鉤剖切肌層,利用10 mm肌瘤鉆鉆取瘤體[1];1號可吸收線間斷縫合瘤腔,對蒂漿膜下肌瘤的患者術中應給予雙極電凝蒂部,再行創面止血,若肌瘤分布于闊韌帶,則需借助單極電鉤剖切瘤體漿膜再行剝離,若瘤體取出不便,可用粉碎器處理后再取出;最后,反復沖洗盆腔,置留引流管,確保手術用具無遺留后,將穿刺孔安全關閉。
所有患者手術操作成功,出血量在68~104mL范圍內,手術所用時間在66~105 min不等,術中子宮肌瘤剔除個數為2~6個,術后疼痛評分2~6分,術后肛門排氣時間16.6~29.3h,術后住院時間3~6d。術后均未發現有并發癥發生,其中術后24 h出現發熱、白細胞水平上升至20%以上1例,術后所有患者病情均恢復良好,無子宮肌瘤殘留情況發生。
3.1 術前 ①心理疏導:增加與患者和家屬的互動,構建和諧護患關系,提前告知患者手術流程、成功率、手術風險和緊急措施,消除其不安、恐懼等負性心理。②術前準備:護理人員要嚴格做好術前的準備工作,告知患者手術前禁止飲食半流質性食物,術前4h禁止飲食[2],術前1d清潔灌腸,術前,對相關醫療機械進行清洗消毒,備好20~24號無菌三腔硅膠導尿管。
3.2 術后 ①飲食指導:告知患者術后6h內禁止飲水,6小時后進食少量的流質飲食,仔細觀察患者的腸胃功能變化情況,視患者個體恢復情況,可在手術1d后進食易于消化的半流食。②導尿管管理:盡早為患者拔除導尿管,囑其每天飲用足量的溫水,多排尿,有助于患者膀胱功能盡早恢復。③疼痛護理:仔細觀察患者的疼痛情況及疼痛持續時間,若患者是由于心理問題產生的疼痛感,可為患者安排適當的娛樂項目,分散其注意力以緩解其不適;注意傾聽患者主訴,若疼痛強烈,需要對癥給予患者穴位按摩,緩解其疼痛感,必要時,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物治療。
3.3 并發癥預防 ①出血預防: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定時查看其大便、尿液性狀、顏色等有無出血跡象,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告知醫師進行緊急處理;②膀胱及輸尿管損傷:若患者術后出現腹痛、腹脹、漏尿及輸尿管梗阻等情況,及時告知醫師進行及時處理;③腸道損傷:若發現患者出現發熱不退、脹氣充盈等情況,可能是由于手術過程中導致腸道損傷,需及時告知醫師進行有效處理;④人工氣腹的相關癥狀:給予患者低流量的吸氧,幫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對患者的腹部、肩背部進行有效的按摩,緩解患者的癥狀。
改良式腹腔鏡下多發性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應用效果顯著,能安全剔除肌瘤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聯合有效的護理配合,能大幅縮短手術和恢復時間,降低手術風險。該術式安全性極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