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楊
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12月8日下午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大數據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應該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深入了解大數據發展現狀和趨勢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分析我國大數據發展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要全面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
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隨著信息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交匯融合,互聯網快速普及,全球數據呈現爆發增長、海量集聚的特點,對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世界各國都把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在前沿技術研發、數據開放共享、隱私安全保護、人才培養等方面做了前瞻性布局。
習近平強調,要推動大數據技術產業創新發展。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集中優勢資源突破大數據核心技術,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系統。要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統籌規劃政務數據資源和社會數據資源,完善基礎信息資源和重要領域信息資源建設,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要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和市場優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發展主戰場,全面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完善大數據發展政策環境。要堅持數據開放、市場主導,以數據為紐帶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培育造就一批大數據領軍企業,打造多層次、多類型的大數據人才隊伍。
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我們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要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設,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數字經濟。
用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
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要以推行電子政務、建設智慧城市等為抓手,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途徑,推動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打通信息壁壘,形成覆蓋全國、統籌利用、統一接入的數據共享大平臺,構建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綜合分析風險因素,提高對風險因素的感知、預測、防范能力。要加強政企合作、多方參與,加快公共服務領域數據集中和共享,推進同企業積累的社會數據進行平臺對接,形成社會治理強大合力。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讓百姓少跑腿 數據多跑路
要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大數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等,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要堅持問題導向,抓住民生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強化民生服務,彌補民生短板,推進教育、就業、社保、醫藥衛生、住房、交通等領域大數據普及應用,深度開發各類便民應用。要加強精準扶貧、生態環境領域的大數據運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為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助力。
大力保護數字產品及個人隱私
要切實保障國家數據安全。要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強化國家關鍵數據資源保護能力,增強數據安全預警和溯源能力。要加強政策、監管、法律的統籌協調,加快法規制度建設。要制定數據資源確權、開放、流通、交易相關制度,完善數據產權保護制度。要加大對技術專利、數字版權、數字內容產品及個人隱私等的保護力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社會穩定、國家安全。要加強國際數據治理政策儲備和治理規則研究,提出中國方案。
習近平指出,善于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是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強學習,懂得大數據,用好大數據,增強利用數據推進各項工作的本領,使大數據在各項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開啟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
“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作出的重要論斷。
PC機的廣泛應用是信息化的第一次浪潮,大約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是以單機應用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化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現在,信息化的第二次浪潮是以互聯網應用為主要特征的網絡化階段。現在我們正在進入第三次浪潮,即以數據的深度挖掘和融合應用為主要特征的智慧化階段。
數字經濟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為依托,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數據是重要生產要素,網絡是重要載體,信息技術應用是重要推動力。
2015年兩會期間,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8次提到互聯網,這是從未有過的數量,并且首次將“互聯網+”寫進報告。
之后,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有關政策,社會上亦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互聯網+”風潮。
2016年9月,在G20杭州峰會上,“數字經濟”首次被列為G20創新增長藍圖的重要議題,并由中國主導通過了第一個具有全球意義的數字經濟合作倡議。
2016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會議上,中央明確提出: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到2017年兩會,數字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被視為撬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新動力。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2.6萬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30%。數字經濟已成為近年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中國數字經濟之所以呈現如此高速的發展,主要受到兩個基本要素的驅動:數字化基礎設施和巨大的用戶市場,它們分別構成了宏觀經濟方程式的供給側和需求側。
從供給側看,政府和商業部門在推進數字化轉型方面一直不遺余力;從需求側來看,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超過50%的中國人口都已接入移動網絡。
盡管成績不小,我國大數據的生態現狀還不容樂觀。首先從事大數據應用的企業較多,掌握關鍵技術企業偏少。由于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我國信息技術長期存在“空心化、低端化”的問題。此外,我國各地數據中心建設也存在過熱的問題。過于注重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投入,可能導致超前投資、重復投資和能源浪費,因此在發展大數據時一定要注重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積極謀劃,審慎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