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艷華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使學生增長能力,開拓思維。教師需要進一步進行課堂改革,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育的質量。那么,在小學語文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呢?
一、鉆研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根據多年小學語文教學的經驗,每教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系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于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并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于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于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于胸的基礎上,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課堂上,可以不看教案執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二、運用多媒體、簡筆畫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激情,讓學生不由自主的融入到情境中,參與到相應的學習活動之中。我在教《秋天的雨》一課,我先放一段視頻:天高云淡,金黃色的田野;秋雨在默默的下著,落在黃葉上,落在菊花上……那沙沙的聲音,仿佛在告訴人們:秋天來了,天氣變涼了!學生們仿佛走在秋雨里,聆聽秋雨的聲音,感受著秋天的美。這段視頻,妙在把秋雨這種抽象的事物具體化生活化了。由此他們就很容易理解課文。然后我用簡筆畫畫了黃黃的銀杏葉、紅紅的楓葉和五顏六色的菊花等,讓同學們感受秋天的色彩和美麗,學生的求知欲、參與度非常高漲,雙邊活動極為融洽。
當然,巧妙的創設生動、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一是幫助學生學習,二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引發學生與文本對話。我通過直觀的演示,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置于“秋雨”的情境中,“溶情”其中,“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由此,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的佳境,那種美妙的感覺不言而喻。
三、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課堂教學
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因此,我們要讓學生走進現實生活中,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同現實生活相聯系。語文教學不應該僅僅拘泥于課堂,還應融入更廣博的社會教學中,讓學生在生活的大課堂中學語文、用語文。如在學了《只有一個地球》后,為了讓學生對環保狀況、環保知識了解得更深刻,就可以布置學生寫一份調查報告,鼓勵學生到工廠、農村、環保部門去參觀、訪問,也可以到圖書館借閱相關的報刊、雜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今世界處于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還應該讓學生通過計算機從網上有針對性地查找自己所需的材料。無論運用什么方法,都沒有比讓學生親身經歷實踐活動更好的方法了。
又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微笑》時,要求學生課前觀察生活,到生活中去尋找微笑的魅力并在課堂上交流,讓學生充分感知微笑的內涵。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教學的外延就有多大。”課堂上,學生從課文的描述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微笑的魅力。那么,能不能讓學生從被動的感受者轉化為主動的創造者呢?于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融入自己的感受,體會詩歌的語言特點及寫作方法,把自己的感受仿照課文的形式寫一寫。多彩的課后參與活動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使他們的潛力不斷得到激發,從而真正地會學語文、活學語文、樂學語文。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帶領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參與,從而提高課堂質效,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