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波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縱深發展,雖然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部分管理者和教師對此仍然認識不夠。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實踐,主要從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推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善于設疑誘導,啟發學生思維;運用文本插圖教學,增強學生的形象記憶效果;通過分小組,讓學生“動”起來,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課堂的有效性五方面就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究一二。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近年來,隨著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和落實,初中歷史教學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改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而我們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促使學生智能雙向發展。歷史教學對孩子的感知和思考的培養是尤為重要的,所以說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實施是培養孩子智型和個性的過程,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建立起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在教學中,教師對待優生和學困生都要尊重他們的人格,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尤其是對學困生的態度要特別慎重,要善于發掘其優點、“閃光點”,多給一些贊揚、鼓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切忌冷嘲熱諷。教師耐心細致的育人精神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產生對老師的好感和信賴,在師生之中架起平等和諧的情感橋梁。這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增強教師的責任感,點燃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之火,激發他們濃厚的歷史學習興趣,實現教學共鳴,真正達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最高境界。
二、創設問題情境,推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作為我們常識課歷史來說,應該是很好學的,因為學習歷史是一條線,凡是在這條線上所涌現出的人我們叫歷史人物,所產生的事件我們叫歷史事件,那么人和事隨著時間的演變就構成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學生除了掌握這些歷史發展的脈絡外,我們歷史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的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比如:(1)聯系生活實際法。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假設將自己的身份換作成一位歷史名人,想想自己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是不是跟歷史名人一樣,去努力奮斗、報效祖國。(2)對比推理法。這樣的方法在我們學習過程中是經常用的,便于記憶。如在學習如何評價林肯和華盛頓功過的時候,學生可以對比著對兩人進行評價,因為兩人都是總統,而且在美國歷史上都很有名,所以兩人的功都是大于過的,所以在總結的時候對比著就得出了問題的答案。(3)對照學習法。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學生可以用歷史人物的品質和精神來鼓舞自己、激勵自己,學習他們是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
三、善于設疑誘導,啟發學生思維
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后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就會產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又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如講“西安事變”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后該如何處置,是殺、是關,還是放?”同學們對這樣的問題十分感興趣,頓時展開了熱烈的爭論,不僅幫助學生認識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大意義,而且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了他們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四、運用文本插圖教學,增強學生的形象記憶效果
新課程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圖,這些插圖不僅可以滿足學生視覺感官欣賞的需要,幫助學生把一些較難記憶的語言項目通過插圖進行輕松的理解記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形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教學中,由于插圖很多,限于課時,教師不可能每圖都講,只能根據教材要求和講課需要選擇講解。有些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插圖如果沒有向學生講解,就會使學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而經過教師講解,既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知識,這種教學方法也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青睞。
五、通過分小組,讓學生“動”起來,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課堂的有效性
以往,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以講授為主,這就使得學生的學習式很單一,也主要是以聽為主,而學生中個性差異很大,有的學生習慣于思考問題,有的擅長動手動力,有的又習慣于語言表達能力等等。這樣往往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唾沫橫飛而學生是聽得昏昏欲睡,甚至有的學生呼呼大睡。致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極差。實踐證明采用分組方式,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法,能讓學生“動”起來,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課堂的有效性。需要強調的是:其一不能是為了分組而分組,分組必須科學。要依據學生的性格、性別、基礎差異等而定;其二分組必須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學中的分組是為了讓學生在組內相互學習,學生也可以在組內當小老師,達到“生教生”,合作學習與研討,同時使組與組間形成一種競爭的機制;其三各組內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所以要因材施教,在布置任務時不能一概而論;其四要明確組內分工。組內人人都是學習的主體,要注重培養組內成員的責任感和合作精神,因而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分工一定要明確。組內設小組長一名,負責組織組內成員的合作學習。對小組長人選的確定,既要考慮組內成員的意見,還要看個人能力。為使全體成員都能獲得鍛煉的機會,小組長實行輪換制,同時加強小組長的培訓工作。由誰組織,以哪種方式發言,同學發言時其他同學做什么,由誰進行歸納總結,由誰記錄,同學記錄時其他同學做什么等等,總之,要求小組各成員任何時候都要明白自己現在該做什么。只有細致明確的分工,成員的責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養,學習任務才能順利完成。為使全體成員都有得到鍛煉的機會,同時建立組內成員的平等關系,組內各角色要實行輪換制,還要注意各角色的培訓工作。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個性差異。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我們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努力去營造平等和諧的歷史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會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