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嬈
摘要:王維受到佛禪思想的影響,在其山水詩中描繪了很多“靜”的景物和意境。王維對“靜”的描寫有兩種,一種是是直接寫靜,即王維通過對靜態景物或環境的直接描寫構造畫面,并通過自己的視角,融入自己的情感,創造出荒涼、寂靜的境界。另外一種是以動寫靜,表面上寫的是動景,最終體現出的是一種空靜的意境。
關鍵詞:王維;山水詩;靜;描寫
王維受佛禪的影響很深,佛教禪宗的思想明顯影響著王維感知世界的方式。他追求寧靜、空思,在靜觀默察中讓景物直觀浮現,利用這種靜觀默察的觀照,使其客觀的、主觀的因素的干擾得以解除,讓觀照主體呈現出一種靜、空的心靈狀態,以直覺去體會外物。因此王維晚期的詩中,尤其是以《輞川集》為代表,大量地構造這種空寂、靜謐的意境。
王維構造意境的手段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寫靜,一種是以動寫靜。首先,王維在詩中有意地大量運用“空”、“靜”、“寂”這樣的形容,和衰草、青苔等等意象去渲染幽冷空寂的色彩。
奉寄韋太守陟
荒城自蕭索,萬里山河空。天高秋日迥,嘹唳聞歸鴻。寒塘映衰草,
高館落疏桐。臨此歲方晏,顧景詠《悲翁》。故人不可見,寂寞平林東。
這是一首寄贈詩,寄給太守韋陟。據考證,此詩作于天寶四年至天寶十三年間,當時韋陟受到右相李林甫構陷刑部尚書韋堅事件的牽連而遭貶,由吏部侍郎出為襄陽太守。詩中所用的意象 “荒城”、“歸鴻”、“寒塘”、“衰草”、“高館”、“疏桐”、“平林”等,都讓人產生荒涼、幽冷和蕭瑟之感。唯一有溫度的意象“秋日”,也是用了“迥”這一形容詞,即遙遠的意思,不僅讓人感覺到更多的寒意,同時也添了一層世態炎涼的感慨。這首詩不是我們說王維最具代表性的山水詩,但通過其中的景物描寫對王維擅長的對“靜”的意境構造的方法也可以窺見一二。整首詩的寫景由遠及近,從抽象的整體印象到具體事物的描寫,很有層次感。具體事物的描寫中又分為動景和靜景,我們重點關注“寒塘映衰草,高館落疏桐”描寫靜景這兩句。
這兩句是典型的“有我之境”的表現。作者所寫的并非是韋陟所在之處的景物,而是自己眼前的景物,因為自己帶有對友人的同情和思念,所看到的景物都呈現出一種衰敗和蕭瑟的狀態。他所見的一切都是色彩衰敗、充滿寒意的:池塘是寒冷的,倒映出的草是衰枯的,館閣是虛高的,上面零星的散著落葉的梧桐。《唐詩鏡》評價此詩為“疏冷”,面對這樣的畫面,作者孤身一人,摯友相隔遙遠,很自然讓人生發出寂寞之感。
如此,王維通過對靜態景物或環境的直接描寫構造畫面,并通過自己的視角,融入自己的情感,創造出荒涼、寂靜的境界。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如“地迥古城蕪,月明寒潮廣”(《送宇文太守赴宣城》)、“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等,這都是王維在描寫靜態景物時用的典型手法。
除了這種融入自己情感的描寫之外,王維最令人稱道的還是通過寫“動”來襯托“靜”的寫作手法。雖然表面上寫的是動景,但最終體現出的是一種空靜的意境。這一部分作品多見于《輞川集》中,運用白描的手法來描寫一個細微動作或聲音,塑造出一種“禪境”。當時的王維隱居輞川,與裴迪賦詩談佛,寫下一首首富有禪趣的小詩,以動寫靜的手法在這里體現的最多也最鮮明,如《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這首詩描寫了鹿柴附近山林的景色。王維此詩妙在超脫了語言本身的含義,即在語言和意象在外有別樣的意味。但雖然如此,其神韻實際上也寄托在字句之間。人們需要在理解語義的基礎上去體會語言之外的意蘊。就描寫手法而言,“靜”首先表現為聽覺和視覺的消解,而王維要寫“空山”,卻先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寫 “動”。這就像王籍《入若耶溪》中所寫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也像我們俗語里常說的“靜得像掉下一根針都能聽見”。因為環境的“靜”,就更突顯每一個細微的律動,能體會到這樣細微的律動,更寫出了觀照主體的“靜”。這時的觀照主體即“我”,外物的一動一靜都在“我”的眼中、耳中,而“我”竟不知在于何處,仿佛周圍一切都是“我”心的寫照,而我“心”虛靜,與物同化。
禪境本身強調一種空、靜的狀態,但又不是一種空無一物、一派死寂的狀態。在禪境中,靜與動實際上是合一的。王維結合禪境中動靜合一的特點,用明白曉暢的語言,表現王維自己的禪心和對外物的具有禪意的觀照。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如《欒家瀨》“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等等。這些詩作是王維最為膾炙人口的詩作,也是王維山水詩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這些藝術成就與王維以動寫靜的表現手法是分不開的。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