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琦+王胡菲
摘要:本文以紹興蓮花落自源起至今的傳播方式為切入點,分析其藝術特點對初期傳播方式的影響。主要探討電視媒體、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對當代紹興蓮花落發展趨勢的多重作用,通過合理運用網絡傳播的優勢,加強互動、擴大受眾、促進媒介融合,利用“互聯網+”的理念,實現地方曲藝發展的新思路。
關鍵詞:紹興蓮花落;大眾傳媒;網絡傳播
紹興蓮花落,作為大概念“蓮花落”中的一種,它與寧波走書、金華道情、溫州鼓詞等被稱為浙江主要曲種之一,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紹興蓮花落在表演形式上帶有濃郁的地方鄉土特色,其唱詞說白幽默風趣、通俗易懂,因而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
蓮花落的歷史悠久,其源頭可追溯至唐代,所謂源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并發展至今;同時,紹興蓮花落經歷了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和大眾傳播時代,其藝術特色與發展趨勢在不同的傳播時代中不斷發展變化,在融合與對抗中形成了適應時代發展的地方曲藝新姿態。
一、發展初期的傳播方式與藝術特點間的對應關系
唐代道宣《續高僧傳》卷四十云:“世有法事,號曰‘蓮花,通引皂素,開大施門,打剎唱舉……”現代著名佛教史學家周叔迦由此推測,唐代僧侶外出募化常用于宣傳佛教教義的“唱導”中的“落花”曲子即是當下蓮花落的前身。宋元時期,隨著僧侶大量還俗,“唱導”內容世俗化,同時與當地的民間音樂相結合,形成乞討時唱的蓮花落。清代開始,蓮花落流傳至各地;直至民初,紹興蓮花落自成體系,演出形式由“跑街賣唱”改為“草臺演唱”,其內容由“套詞”到“新聞”,由“新聞”再發展到說唱具有故事情節的“節詩”,也就是“短篇蓮花落”。
早期乞討形式的說唱,表演者將佛教教義或俗世趣事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的手段(動作、曲調等表演)傳遞給觀眾,并獲得一定報酬,觀眾通過觀看表演接收信息,即俗世“新聞”作為及時了解社會環境變化的手段,同時達到了娛樂目的。這種早期的人際傳播將紹興蓮花落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增加了交往過程中的趣味性,但表演形式、內容往往單一,其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均較小。
紹興蓮花落進入“草臺演唱”階段以后,曲目由說唱“新聞”到“節詩”再發展為說唱長篇回書,其作為媒介傳播社會新聞的功能減弱,娛樂功能逐漸增強。藝人隊伍也擴大了,這意味著需要在表演與創作上及時進行成員間的協調;群體傳播使得相同興趣的人(這里指喜愛蓮花落的觀眾)更方便地聚集并相互交換意見。紹興蓮花落的表演形式與內容開始脫離單一的窘境,演出規模與觀眾人數也有明顯增長。自此,紹興蓮花落進入快速擴張階段。
二、大眾傳播媒介對紹興蓮花落發展趨勢的影響
“大眾傳播是一個大規模的信息傳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職業化和組織化的傳播者出于各種目的,利用媒介體統廣泛、迅速、連續不斷地發出訊息,傳遞給人數眾多、成分復雜的受眾。”[1]傳播系統的機械化和電子化加快了信息選擇、傳遞的速度,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職業化、組織化的傳播者使得傳播過程規范化、高效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紹興蓮花落本身的藝術特點而言,其表演、唱腔、內容及音樂都有極大的發展。大眾傳播的介入,廣播、電視、電影的發展給傳統地方曲藝帶來沖擊的同時,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也使地方曲藝有了讓更多人看到、聽到的可能。
(一)以電視媒體為主的傳播形式帶來紹興蓮花落的繁榮發展
電視媒體以其視聽化的傳播特點成為傳播曲藝文化非常有效的工具。一方面,隨著人們業余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紹興蓮花落的專業演員開始出現斷層現象,演出市場開始逐漸萎縮,觀眾大量流失且呈現老齡化趨勢。為保護諸如紹興蓮花落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紹興電視臺開始將曲藝文化加入電視流行文化中。兩者的結合可以說是優勢互補,以電視節目的形式傳播使地方曲藝的有效傳播達到了最大化。另一方面,電視媒體在視覺與聽覺上很好地還原了紹興蓮花落的觀賞體驗,擺脫了場館固定演出的限制,也使曲藝表演形式具有多樣性。電視的近距離、多角度拍攝,有全景有特寫,使觀眾能夠全方位解讀演員的表演,演員也可直觀地看到自己的表演,從而提升自身的演藝水平。
要想維持電視媒體對紹興蓮花落的有益影響,需要認清觀眾定位,及時變換節目形式,創造吸引注意力的關鍵點。2004年,紹興臺影視娛樂頻道根據本土化、市場化要求及時推出了一檔原創性戲曲文藝節目《蓮花劇場》,這檔節目創辦至今已拍攝大量地方戲劇與曲藝節目,深受好評,并培養了一大批自己的固定觀眾,成為支撐頻道收視率的品牌節目。[2]其中,《戲迷秀》欄目的設置加大了觀眾與節目的互動,充分調動了戲迷觀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使得節目收視大大提高。此外,將紹興蓮花落短篇《回娘家》編寫成劇本,通過電視拍攝的手法將其改編成三集電視曲藝劇《翠姐姐回娘家》,也不失為一種吸引注意的創新。
(二)網絡傳播中互聯網與紹興蓮花落的博弈關系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大眾媒介不可避免地會考慮注意力帶來的經濟收益,加之多元文化的沖擊,使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曲藝文化成為小眾的、較難理解的邊緣文化。以紹興蓮花落為例,其受眾群體集中為紹興地區的中老年人,互聯網的的虛擬、快速生活與他們格格不入。這種現象直接導致了媒介在對大量信息進行把關、篩選的過程中,很少考慮這類人群的需求,有關地方曲藝的信息進而直接被排除在傳播過程之外或只是稍稍提及。這直接影響了曲藝愛好者群體的擴大。在媒介構造的“擬態”社會中,地方曲藝的潛在受眾沒有渠道收集相關信息,就難以完成從潛在受眾到目標受眾的跨越。
此外,受眾的減少、曲目的快速傳播壓縮了表演藝人的生存空間。傳統曲藝的表演藝人以舞臺表演為主,表演的次數與場合決定了他們的經濟收入。電視臺、網絡對曲目大量的、循環的播放使得現場觀看人數、演出場次大量減少。比如,1936年天津的一些曲藝藝人認為廣播曲藝威脅了他們的“飯碗”,集體到當時的天津市政府請愿,要求廣播電臺停止播放曲藝。[3]在筆者與紹興蓮花落藝人的談話過程中,他們也表達了對網絡文化沖擊的不喜與擔憂。表演藝人的生存困境也間接導致了表演傳承的青黃不接、后繼無人。專業演員的缺失是對傳統曲藝傳承的極大威脅。
網絡傳播過程中,電子媒介與傳統曲藝的博弈不能僅憑負面影響得出簡單結論,傳統曲藝應合理運用網絡傳播的優勢,使曲藝文化成為網絡多元文化中的一員。
1.網絡傳播的雙向傳播增加了曲藝與受眾的互動
網絡傳播提供一種開放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傳者與受眾之間可以直接交流信息,實現互動。電視媒體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紹興蓮花落的快速傳播,但觀眾觀看節目后無法將想法、意見直接反饋至傳播者,往往需要“中介”,如通過收視率的高低判斷觀眾的喜愛程度或撥打熱線電話交流,反饋的過程有所延遲。而網絡傳播中,觀眾觀看節目后可直接在網站或網頁留言,彈幕的流行更是做到了實時的反饋互動,其中的點贊、打賞等行為是對傳播行為最直接的肯定。
此外,蓮花落愛好者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不再局限于受眾這一單一角色,同樣可以自己創作、演唱曲目、甚至是與紹興蓮花落間的故事,以文本、音頻或視頻的方式上傳至網絡,與其他愛好者甚至專業人員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大量業余愛好者,在這些愛好者間可以舉辦例如微視頻、小曲目征集的網絡賽事,將他們自主上傳的資料進行人氣、藝術性方面的比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2.隨時隨地的傳播方式符合年輕人接收信息的習慣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信息傳播不受時間、地點等因素影響,做到隨時隨地傳播。網絡傳播信息的終端主要為電腦端與移動端,是年輕一代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這一群體對紹興蓮花落乃至傳統曲藝知之甚少,主要原因在于信息缺失,如新聞軟件中曲藝新聞較少,諸如曲藝比賽、曲目發布活動等,音樂類軟件中曲藝類音視頻幾乎沒有。相關人員可將紹興蓮花落的經典曲目整理成歌單的形式上傳至相關應用,確保年輕群體隨時隨地能夠聽到。同時,以紹興蓮花落為素材制作廣播類節目,不僅可投放在傳統電臺,還可上傳至廣播類APP中:以曲目背景介紹開頭,接著播放曲目片段,最后是片段的賞析與聽眾互動。這樣的節目在滿足了紹興蓮花落傳承推廣的同時,也適應于年輕群體的收聽習慣。
3.網絡傳播促進媒介融合,使邊看邊學成為可能
網絡集報紙、書籍、廣播、電視為一體,使受眾接收到圖文并茂、聲形具備、及時互動的信息。這一特點使紹興蓮花落在網絡傳播過程中不僅能欣賞,更能學習。以經典曲目《翠姐姐回娘家》為例,人們可以搜索到它的表演視頻、歷史演變、演職人員生平介紹以及人們的評價等全方面的內容。若將這些內容歸為一體,即制作紹興蓮花落學習的網站,加之專業人員對演唱技巧的講解,傳統曲藝的學習可以越來越便捷。
隨著“互聯網+”理念滲透到各個領域,傳統曲藝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將是趨勢。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以紹興蓮花落為代表的地方曲藝要想獲得一席之地繼續發展,必須利用好互聯網傳播的優勢,同時也要考慮傳統演出形式的延續,如舞臺表演。在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地方曲藝才有可能重新煥發活力。
參考文獻:
[1]胡正榮,段鵬,張磊.傳播學總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10.
[2]鐘紹熊.城市電視媒體播出地方戲劇與曲藝節目的思考[J].當代電視,2010.
[3]劉梓鈺.網絡傳播時代的曲藝藝術[J].上海藝術家,2000.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