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桂



【摘要】目的:探究優質護理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對其睡眠質量及住院時間的影響。方法:將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88例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和優質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每組各44例,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干預后,睡眠質量方面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所需時間以及尿管留置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對本次護理的舒適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優質護理可有效減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好心律失常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住院消費負擔,提高患者睡眠和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優質護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睡眠;住院時間;舒適度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因冠狀動脈閉塞而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細胞缺血、缺氧,形成心肌壞死病癥[1]。通常急性心肌梗死會并發心律失常,對患者治療康復及生活質量都有嚴重影響。據相關研究顯示,約有3/4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律失常,并且患者焦慮、抑郁等癥狀明顯,因此,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應做好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睡眠質量,有效減少患者住院時間,促進患者早日康復[2]。本次研究中,筆者選擇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間收治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優質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質量和住院時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上述時期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29例,女15例;年齡38~69歲,平均年齡(53.5±7.3)歲;根據心肌梗死部位分為下壁10例,前間壁17例,上壁11例,其他6例。觀察組患者男25例,女19例;年齡43~70歲,平均年齡(56.5±4.9)歲;根據心肌梗死部位分為下壁13例,前間壁14例,上壁9例,其他8例。本次研究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疾病診斷標準,且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協會審批并通過。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協議書,且均無語言、認知、精神以及肝腎功能障礙,無嚴重心衰癥狀,排除中途退出治療者。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主要為生命體征檢測、腹部按摩、病房環境管理以及增加查房次數,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優質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包括:①入院基本護理。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需采集患者的基本資料,并做到病例方案;向患者和其家屬詳細說明疾病的注意事項等基本病情知識,講解發病原因、臨床癥狀以及簡單的治療過程。②心理護理。該疾病患者病情兇猛,且發作無規律,給長期經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很大的心理壓力,患者長期處于緊張、恐懼的心理狀態,會對外界產生一定程度的抵觸,缺乏對護理人員和主治醫生的信任,嚴重者喪失治療信心,護理人員需及時與患者溝通,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取的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息[3]。③飲食護理。依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為其制訂具有針對性的飲食計劃,食物多以高蛋白、高營養、低脂高維生素為主,告誡患者戒煙戒酒。④藥物使用指導。為患者分發藥物前向其詳細說明藥物的服用方法、作用、禁忌,并監督患者服藥,服藥后,嚴格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并與主治醫師及時溝通。⑤后期優質護理。患者術后或服藥治療后匯出現諸如腦水腫等并發癥,應及時給予相應的治療措施,減少并發癥對患者造成的再次傷害;手術患者需長期臥床休息,護理人員需定時幫助患者按摩四肢,避免產生血栓,因此時患者抵抗力較弱,應減少探視人員和次數;手術患者下床活動后,應為其指定優質的康復訓練,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出調整。
1.3 觀察指標
①患者睡眠質量。使用本院自制關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治療后睡眠質量評價表對患者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睡眠質量越高。②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下床時間和尿管滯留時間。由護理人員對患者治療后各項活動時間進行詳細準確的記錄,并作出分析。③患者護理舒適度分析。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三個方面比較分析患者護理后舒適度情況,得分越高說明患者舒適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SPS 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土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兩組患者睡眠狀況
分組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住院、下床時間和尿管滯留時間
治療護理后,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下床時間以及尿管滯留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分析兩組患者護理舒適度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護理舒適度各項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是一種常見內科急癥,患者臨床表現為胸悶、心悸、氣短、乏力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室顫、休克,嚴重者會發生猝死。盡管醫學技術不斷突破創新,心律失常已經可以通過治療減輕癥狀甚至治愈,但是治后復發率高仍是難以攻克的難題,患者時刻處于生命危險之中[4]。如何制定合理、科學、規范的護理干預措施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護理的重點工作。優質護理是一種新型現代護理模式,是以臨床證據為基礎,匯總各相關數據,結合科室實際情況綜合分析制定的科學化、規律化的護理方案,并在實施后及時總結、回顧,不斷完善護理方案。
辛曉蘭等[5]學者將13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7例,研究表明使用優質護理的觀察組在睡眠質量和心理狀態方面要顯著優于普通護理的對照組患者(P<0.0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下床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尿管留置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護理舒適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辛曉蘭等學者研究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應用優質護理后,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負面心理,改善預后發展,促進醫患關系,對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楊亞佳,范雪華,江溶.優質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 (08):718-720.
[2]陳麗娜,周煥芳,任國琴等.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 (20):11-13.
[3]楊海霞.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5,3(21):141-142.
[4]閻雪.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 (08): 995-996.
[5]辛曉蘭.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7,4 (34): 6633-6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