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枝華 ,郝 軍
(1.山東濟南歷城區國有柳埠林場,山東 濟南250113;2.濟南市歷城區林業和城鄉綠化局)
濟南南部山區是濟南市的水源地和后花園,在保持泉水長年噴涌、減輕洪澇災害、維持濟南生態環境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南部山區位于山東省中部,濟南市區南部。地處北緯 36°33′、東經 117°00′。南依泰山,東接濟南市章丘市垛莊鎮。境域南起柳埠長峪村,北至歷城區港溝彩石辦事處,南北最長約25km;西起仲宮鎮西董家莊,東至章丘市垛莊鎮,東西最寬30多km;包括254個行政村20余萬人,總面積為555.34 km2。
1.1.1 地形 南部山區屬泰山北麓低山區,山勢陡峻,群巒起伏,溝壑縱橫,區域內最高地勢為西營鎮境內的梯子山,海拔976m,分為砂石山和青石山兩種類型。較濟南其他區域地勢偏高。
1.1.2 氣候 屬暖溫帶半濕潤區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干燥少雨,多西南、偏南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秋溫高于春溫;冬季長而寒冷干燥,多東北風。南部山區多年平均氣溫10-20℃,多年平均降水量665.7mm,風速為3.0m/s,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6-9月份,大體趨勢從東南向西北遞減,且該地區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干旱指數約為2.0。
1.2.1 土地資源 區域有耕地面積12432.7hm2,有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4個土類,10個亞類,16個土屬,51個土種。
1.2.2 礦產資源 主要有鐵、煤、花崗石等。其中,濟南青、柳埠紅花崗巖儲量為4億多立方米。
1.2.3 生物資源 主要樹種有14科,其中經濟林樹種(主要為果樹),有20個屬、461個種、500余個栽培類型;草本經濟作物有1個屬、2個種、10個品種;草本植物共有150余種。藥用植物有60科、200多種。魚類有13個目、20個科、41個種,水生生物400余種。野生植物150余種。野生動物主要有杜鵑、麻雀、啄木鳥、喜鵲、黃鼠狼、狐貍、獾等。
大力發展農村沼氣事業,累計建成沼氣池8000余戶,中小型沼氣工程1個,沼氣服務網點10個,“三沼”循環農業示范基地8處,減少了化學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生態效益顯著。在農產品質量的監管中,嚴格控藥控肥,從源頭上確保了農業投入品安全。
打造了南部山區生態保護功能區,集中開展了防洪除澇、河道整治、水源連通、景觀提升等系列工程,實施了臥虎山、錦繡川水庫除險加固,錦繡川、錦陽川、玉符河等河道整治以及塘壩維修、五小水利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對南部山區20.6km河道、49個小流域、13座水庫進行了綜合治理,主要飲用水源地水質持續達標。
“十二五”期間,完成荒山綠化0.65萬hm2,退耕還林0.33萬hm2,建設經濟林基地9處、特色林果示范園10處,良種改接0.23萬hm2,林木覆蓋率達到63.34%,高于全市30個百分點。建成森林村居3個,建成各級森林公園9處。
以山、水、廊為骨干,重要生態功能區為節點,加強城鄉空間開發管制,合理確定城、鎮、鄉、村的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構建生態安全格局。把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維護生態安全的“生命線”、維護公眾健康的“保護線”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警戒線”,劃定區域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生態紅線范圍主要包括臥虎山水庫、錦繡川水庫、南部山區的山體等,生態紅線范圍內土地面積近萬公頃,約占區域土地總面積的8%。
對水源地尤其是臥虎山、錦繡川水庫周邊實施污水處理項目,同步開展三川周邊村莊分散式村莊污水治理前期工作。對臥虎山水庫、錦繡川水庫水源地周邊24村實施污水治理,對錦繡川、錦云川、錦陽川三川周邊48個村莊污水處理。投資2億元,完成仲宮污水廠擴容,將污水日處理能力提高1.5萬m3。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做好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和服務;對區域內100個養殖場所進行了提升改造工作。發展生態畜牧業,推動實施堆肥發酵還田、推動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監管工作,做好養殖場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有效保護生態環境。
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對轄區內百年以上樹齡的樹木,稀有、珍貴樹種建檔,科學組織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加強森林公安、林政管理、野生動植物保護和林木種苗等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隊伍業務素質。
總體來看,近年來,南部山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生態環境依然脆弱。南部山區地理構造比較獨特,生態系統破壞容易、恢復難,水土流失嚴重,山體滑坡頻發,植被景觀破碎化。南部山區還有373hm2破損山體尚未修復;25°以上的山坡,還有69個行政村、15000余住戶居住,超出生態承載力;還有大面積荒山需要綠化,大面積水土流失需要治理。
循環農業覆蓋率低,投入品使用減量工程推廣面小,農業面源污染、廢棄物污染管控難,容易出現“一邊修復、一邊污染”的狀況。
區域內部分河道雖然已經治理,但是缺乏系統的生態保護措施,河岸容易遭雨水沖刷,造成水土流失污染水源,水庫、三川周邊部分企業排污、禽畜糞便污染等都是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機肥的推廣使用力度不夠,畜禽糞污無法得到充分利用。技術支撐弱,缺乏專門研究、推廣和服務,造成單位產品糞污產生量多、糞污處理不徹底、利用率不高等問題。畜禽養殖污染監測和治理的標準、方法、技術難以滿足需要,無害化處理、市場化運作機制尚未建立。
違法違規占用林地情況不同程度存在,亂捕濫獵、亂采濫挖野生動植物現象時有發生,森林火災和林業有害生物的威脅依然嚴重。
4.1.1 實施荒山造林綠化工程
實施荒山造林,增加森林資源,分年度、分重點完成荒山綠化2800hm2,疏林地改造720 hm2,基本消滅宜林荒山,南部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并穩定在70%以上。圍繞森林生態系統的完善,在主要交通干線兩側、景區景點周邊可視范圍內,大量栽植黃櫨、紅櫨、五角楓等彩葉、闊葉樹種,營造生態景觀林,在增綠的基礎上實現增彩。對南部山區25°坡以上耕地全部實施退耕還林,25°坡以下的山坡地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林果產業。通過引水上山、修路上山、客土上山等措施,對333余hm2破損山體進行修復。以豐富的森林資源、水系濕地、自然村落、歷史風貌等現有生態人文資源為依托,科學合理選址布局,建設具有一定規模、自然條件較好、公共交通便利的郊野公園,逐步形成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大都市游憩空間環境。對9處森林公園進行開發提升,以三川濕地為基礎,建設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嚴控林地生態紅線,重點抓好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資源林政管理工作。
4.1.2 開展綠色屏障建設工程
加大鄉土樹種及喬灌結合的林帶比例,提高綠化標準,對斷帶和網格較大的地方進行完善提高,推進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逐步建立起穩固的農林復合生態系統,提高綜合防護功能。開展水系生態綠化,利用河道、排灌渠道和水庫堤岸營造護岸林和建設河道景觀帶,保障水系生態安全。建設森林村居和美麗鄉村。根據村莊的綠化基礎,因地制宜開展村中街道綠化和“四旁”植樹,實現“村鎮周邊森林化、村鎮道路林蔭化、四旁隙地全綠化”,建成比較穩定的農業生態屏障和良好的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4.1.3 強化森林資源保護
建設林火視頻在線監控系統,使南部山區林業監控覆蓋率達到100%。建立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及林木亂砍濫伐的管控體系,確保森林資源健康穩定增長。
4.2.1 循環農業示范工程
大力推廣沼肥利用技術,建設沼液儲存池、稀釋池、田間沼液輸送管道或運輸設施、沼液噴施設備、秸稈堆漚設施等,確保畜禽養殖戶及農用大棚戶沼氣池占有率為100%,戶用沼氣達到90%以上;畜禽規模養殖場(含養殖小區)配套建設固體糞污和污水貯存處理設施,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基本達到農牧結合、種養配套、生態循環目標。
4.2.2 農業投入品使用減量工程
主推生物農藥、科學用藥技術,控制農藥用量增長,在每個街鎮建一處設綠色防控示范區,推廣天敵應用、防蟲網、粘蟲板、性誘殺等技術,使農戶對綠色防控技術掌握率為100%;培育專業化防治組織,確保重大農作物病蟲害不大面積暴發成災,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
4.2.3 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工程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總要求,在各街鎮逐步建設區域性配方施肥服務站一處,指導農戶進行科學施肥,使測土配方施肥蓋率達到90%以上。強化農田生態保護,推廣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等措施,培肥地力。
4.2.4 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
積極推廣可降解生態地膜,對區域內約1.2萬hm2耕地產生的地膜污染進行回收加工利用,防止地膜殘留污染,實現大田生產地膜使用量零增長,處理畜禽糞便,減少養殖小區糞便污染問題。
①對區域內20余km河道進行生態修復、景觀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治理,河道兩岸設置景觀護欄,外圍新建綠化帶、廊道,新建沿河道路等。通過治理,水質得到根本改善,達到三類水標準。綜合利用中水、水循環利用、調水、引清補源等措施,實現河道常年有水。河道岸坡及綠化帶種植草類、灌木、喬木等綠色植被,河床種植蘆葦、荷花等植物并放養魚蝦等,恢復河道生態功能。
②加強河道沿線企業的污染防治,要求有污水處理設施的企業達標排放;對不具備污水處理條件的小企業排污實行管道統一收集,集中處理,實現雨污分流。推行糞污處理設施改造。改造建設雨污分流、暗溝布設的污水收集輸送系統。改變水沖糞、水泡糞等濕法清糞工藝,推行干法清糞工藝,實現干濕分離,養殖場配套建設儲糞場和污水儲存池,糞污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達到90%以上。
根據畜禽養殖規模配套相應糞污消納土地,或根據種植需要發展相應養殖場戶。達到100%的農牧結合、種養配套,對畜禽糞便和污水采取不同方式處理后,直接用于農作物、蔬菜種植,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形成農牧良性循環模式,維護畜禽健康養殖,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豐收。
開展重要物種棲息地保護、自然景觀風貌恢復等工作。推行生態綠化方式,廣植當地樹種,喬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長。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提高水生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