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桂菊,劉大亮,趙明遠,趙蘭勇
(1.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2.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3.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
中國鄉村對于中國的意義,不僅僅是“三農”問題,而是一定意義上每個人都有一個“鄉村夢”。美國學者柯布·道格拉斯說過:“世界的希望在中國,因為中國在工業化的同時還保留了鄉村”。研究“三農”問題的著名專家溫鐵軍認為:“穩定的鄉土社會就是中國社會經濟危機軟著陸的基礎”。
然而,當中國鄉村的現代轉型經歷從“農業化”到“工業化”,再到“去工業化”,最后到“多元化”[1]的過程時,很多鄉村地區卻出現了整體衰敗和功能異化現象。
1958年的城鄉戶籍制度,導致鄉村與城市之間出現二元經濟結構矛盾,造成鄉村衰落、城鄉發展失衡。鄉村產業低迷、人口空心化、老齡化、文化素質偏低、資源環境緊迫、城鄉差距擴大,鄉村出現嚴重的“三農”問題:農民收入低,增收難,農業發展落后。在進入二十一世紀 (2000年)時,我國自然村總數為363萬個,到了2010年,總數銳減為271萬個,十年內減少90萬個自然村,鄉村正以驚人的速度破敗[2]。
同時,鄉村也在積極發展謀出路,通過凸顯不同的功能達到快速的鄉村經濟增長,出現了鄉村農家樂,鄉村拓展營、鄉村民宿區、鄉村農場化、鄉村公園化、鄉村城市化等一系列功能異化的現象,也出現了“鄉村讓城市更美好”的片面思維[3],認為鄉村重生后的服務主體是城市觀光客。在新的歷史時期,鄉村再生應回歸鄉村本質,重塑鄉村內源,服務本地村民,促成鄉村再生。
“再生”,即再造、重生,最早源于道教理想,是對死而復活的一種盼望;西方生物學科的再生則是指生物體對失去的結構重新自我修復和替代的過程。再生在現代工業中的延伸意義則是指對某些廢品進行加工,使其恢復原有性能,成為新的產品,如再生紙、再生金屬等。“再生”對應于鄉村地區即“鄉村再生”,是基于系統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面向現代轉型,突出內部造血更新,在保有鄉土性基礎上,重新挖掘與塑造傳統鄉村的功能與價值,并為之注入新的活力,使其適應并匹配新型城鎮化要求的過程[4]。
“三農”問題在臺灣地區同樣存在,20世紀70年代起臺灣工商業高速發展,城市展現“磁吸”效應,人才、資金與建設項目涌向城市。20世紀90年代臺灣進入工業化中期,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后,臺灣地區的農村人口老齡化、建設停滯、失去生機現象凸顯。
2008年臺灣地區新領導人當選后即提出“推動農村再生計劃、建立富麗新農村”的政策主張,臺灣地區的農村再生計劃注重內生活力的塑造,強化“內部造血”,以現狀農村小區為中心,采取政府引導、農民自主參與的形式,以多重目標的愿景式規劃為策略,重視培育農村特色產業、生態復育及空間景觀的活化再利用等項目[5],以此推動農村的再生建設,將農村產業、觀光果園、農產品展售中心與民宿等都納入其整體規劃之中,較快地促進了臺灣地區鄉村旅游及休閑農業的發展,演變出眾多集鄉土風情、文化于一體的知名旅游觀光休閑鄉村小鎮。根據不同定位,保護和發展村落文化,增強家園歸屬感,走精細化農業和休閑業發展之路[6]。
西營鎮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南部山區,錦繡川上游,與泰安市、萊蕪市、章丘接壤。被稱為濟南的“綠肺、天然氧吧、森林浴場”。老峪村是西營鎮的其中一個山區鄉村,村域面積(民居和農田及山體面積)約為500畝,相鄰石門溝村、南龍灣村、小南營村,村子主路連通鴨西線、港西路,又與濟南繞城高速、京滬高速相鄰,地理位置優越,外部交通便利。
西營鎮老峪村所處的濟南山區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降水集中,一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必要的蓄水措施必不可少,所以村中基本家家戶戶都有蓄水池,這有效的解決了當地的用水問題。老峪村地處山溝之中,三面環山,雖然山下早已經沒有水流匯聚,但可以看得出多年前這里也曾經有過溪流從山上流下,近些年由于降水的問題導致村中河流干涸。地形變化豐富,地勢起伏較大,地形最大高差近100米,民居沿地形走勢建造,高低錯落有致房屋高度最高相差34.6米。老峪村多數植被喜陽耐旱,大多數為經濟樹種,有花椒、香椿、山楂、核桃、杏樹等。
老峪村的民居為石頭房,石頭為主要材料,另外還有麥秸、茅草、紅瓦、石板、石棉瓦、紅磚、土、水泥砂漿、鋼筋混凝土等。屋頂為硬山式、院落為合院式、裝飾內容簡潔,寓意多為美好生活的向往。老峪村村民家中的大門內外均會設置影壁(照壁)位于大門內的稱為內影壁,大門外的便為外影壁。西營鎮老峪村集會空間很少,基礎的活動場地與設施不完善。街道空間豐富、界面變化多,道路多石塊和泥土。村中人口逐年減少,居住的村民以老年人為主。
老峪村地形變化豐富,視線開闊,地形的可塑性很強。本著尊重場地,因地制宜,以村民為主體,傳承當地傳統特色的原則,尋求場地與周邊環境密切聯系、形成整體的設計理念,對老峪村雜亂無章的規劃進行整理,對重要的節點進行分析設計。
在設計中融入石·間的主要思想,石:表示我們的設計就地取材,以當地的石材為主要材料;間:代表我們的設計中以空間的營建為重點,同時石·間又與時間諧音,代表了村落中各年代建筑共存的一種現象。旨在利用現代設計手法與當地傳統特色相結合,致使老峪村的傳統特色能夠在這個時代重生(圖1)。
功能分區大體上分為休閑區、商業區、農田種植區、民宿區、學習娛樂區、集散活動區、自然景觀區等七大部分。
在村莊地勢較高的位置設置休閑區,這些位置視野開闊,所看到的景觀流線比較完整,通過添加觀景平臺以及木棧道充分發揮地形的優勢。村莊入口主道路兩側的磚石建筑,地理位置優勢明顯,進行商業區規劃,做當地手工藝品的展示和售賣,也為當地村民增加一條收入渠道。目前的老峪村兒童教育空間以及設施并不完善,所以在村落的西北角上的開闊地帶進行了圖書館、幼兒園以及兒童娛樂區的規劃。在村落地勢較低與山體較緩處進行農田種植區的規劃,從而表現當地村民傳統的人地關系,也是對當地村民種植生活技能的一種展示。村落的中心位置進行了茶樓以及集散廣場的設置,茶樓采用架空的結構形式,內部鋪裝與外部的集散廣場相連接;鋪裝材質為規則的大理石板,集散廣場做為村莊的中心廣場起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提供給人們休閑娛樂的場地還起到重要的集散作用。
針對村落北側山腰向陽并且景觀視線良好的廢棄建筑進行了重新的改造規劃,設置了民宿區,該區域可以為來這里觀光旅游的游客們提供住宿餐飲服務,同時也可以提高當地村民的收入。民宿廣場的位置景觀視線流暢、高差變化豐富,水域、平臺、廊架的設計為游客提供了多變有趣的景觀。在村落的開始與結束地帶進行了自然景觀區域的設計,這兩塊區域地形變化極為明顯,又代表了村落景觀流線的開始與結束,所以結合當地的植被以及景觀特點進行了自然景觀節點的處理。
西營鎮老峪村景觀結構為“兩軸一帶多節點”,以主路為紐帶串聯各個節點空間,完善空間功能性的同時,讓景觀結構更加的完整。主路形成景觀結構中重要的景觀帶和功能帶,兩軸方向與景觀帶的方向接近垂直,由南部、北部山體的特色景觀空間構成,一軸為北部山體凹地形的自然景觀空間和與其遙相呼應的南部山體地勢較高處的標志性景觀空間構成;另一軸為北部山體的兒童娛樂區、學習區以和南部山體的自然水泡空間構成。節點空間分布在景觀帶和景觀軸線的周邊,突出主體功能和空間的同時豐富鄉村空間、形態和功能。

圖2 老峪村景觀結構及視線分析圖
根據每個節點的景觀視線效果對設計進行了細微的調整,盡可能的使每一個節點都能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融合,使整個設計趨于完整、統一,不至于有的節點看起來很孤立。例如在村落入口的環山道路東南側設計了村落標志性景觀,在環山道路上三十度角位置可見,同時在停車場及休息區、木棧道、山地環路設計的視線開闊且景點豐富的位置設計了觀景平臺,這些觀景平臺的設計大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平臺上至少有三個角度可以進行觀景。
老峪村原有道路布局不完善、狹窄不舒適,鄉村再生措施之一便是道路的重新規劃,老峪村主街(一級路)呈東西向,連接村落入口、集散廣場和位于主街盡頭處的文化標志景觀——在原有石頭民居基礎上改造的圖書館。為了解決南北交通的便捷,設置聯系主要功能空間的環路(二級路),依地勢起伏呈蜿蜒曲折的形態。再以環路和主街為中心,設置巷道從而到達各個民居和節點(三級路)。另外,村落北側山體的視線極為的開闊而且可以完整的看到整個村落,所以在北側的山體上設計木棧道,木棧道隨山體走勢而設,以觀景休息為主要目的。

圖3
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使得鄉村急速衰敗或者功能異化,鄉村要發展,必然要順應時代和社會的需求。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國家總理李克強強調:“推進城鎮化,絕對不能搞成“一樣化”發展,要傳承自身的文脈,重塑自身的特色。沒有自己的文脈,形不成自己的特色,自身優勢就發揮不出來,就會千城一面。”所以,鄉村發展必然以鄉村特質為內在動力和源泉,注重文化生態和村民的生活質量,尊重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傳承當地傳統特色,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確定鄉村理念,并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將特色理念滲透到鄉村的大街小巷,在人們享受完善功能服務的同時感知鄉村特質和文化,增強人們對鄉村的辨識度和認可度,實現鄉村再生。
參考文獻:
[1]趙丹,羅震東,耿磊.蘇南地區鄉村發展演進及其復興戰略研究—以常州市為例//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2.
[2]陳喆.周涵滔.基于自組織理論的傳統村落更新與新民居建設研究[J].建筑學報.2012,(04).
[3]陳一峰.黃政民.古城再生—基于3個案例的設計策略探討[J].建筑學報.2013,06.
[4]陳緒冬,陳眉舞,潘春燕.鄉村地區再生的復合型規劃編制框架與案例 —從系統管控到空間行動[J].規劃師,2016,(03).
[5]周志龍.臺灣農村再生計劃推動制度之建 構 [J].江蘇城市規劃,2009,(08).
[6]張曼,谷賀.臺灣“富麗鄉村”建設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啟示 [J].技術與市場,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