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慕源
摘 要:生態文明反映在教育理念和價值導向上,主要表現為對多樣性、豐富性和融合性的重視。過程性考核在強調智力的差異性、多元性和創造性的前提下,重視過程管理,可以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實行過程性考核,把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寫作能力等權重充分體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更好地保證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過程性考核;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評價
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生態文明在教育思維方式和呈現方式上與工業文明有根本的區別,反映在教育理念和價值導向上,則表現為對多樣性、自律性和融合性的重視,而不是強調絕對標準化。對高校來說,在生態文明視域下構建自己的教育生態,涉及培養方案生態、課程體系生態、教育教學生態、管理生態、評價生態等。如何在高校生態系統建設中最小的單元—課程這一載體中更好地體現出生態性,如何通過教學改革對學生的學習做出更準確的評價?過程性考核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關于過程性考核,一般認為,其理論來源是多元智能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過程性考核在強調智力的差異性、多元性和創造性的前提下,重視過程管理,可以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水平。基于此,筆者所在的學院多次組織海歸教師、外籍教師和中方優秀教師,討論、確立了實施過程性考核的思路,弱化期末考試的權重,把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寫作能力等權重充分體現出來,激發學生每節課的到課率和課堂參與度。
一、過程性考核的方案設計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是一門面向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專業開設的學科基礎課,一學期共32學時,旨在幫助大學生正確認知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思維方式,開拓文化視野,提升思想文化內涵,培養理性態度和務實精神。按照過程性考核的精神,每節課都是不同形式的考試,每個考查維度學生所得的成績匯總之和就是課程成績。
(一)過程性考核的考核方案
實行百分制,60分為及格。總成績由考勤、作業、課堂表現、期末論文等構成,每一類成績都有可執行的標準。
考勤:16分。翻轉校院App點名,遲到、早退一次均扣1分,曠課一次扣2分,缺課三分之一以上課時(包括請假)直接取消本門課的考試資格。
作業:40分。每次作業都結合教學主題,規定明確的寫作要求,有內容有切實感悟者不扣分,其他情況酌情扣分,無故不交作業者扣除10分。
課堂表現:24分。每次課基本分1.5分,上課認真聽講、主動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參與話題討論者得1.5分。每次課表現非常優異者可再加1分;上課出現非學習行為者酌情扣0.5至2分。得分情況每兩周向全體學生通報一次。
期末論文:20分。學期初由學生自行選擇教師提供的參考書目中的一本或者兩本,利用一學期的時間認真研讀,并做讀書筆記,按照要求撰寫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讀書體會,第16周提交。根據讀書筆記和讀書體會的書寫情況定得分,不交者或者抄襲者不得分。
(二)上好開學第一課
開學第一課,教師不僅要向學生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教學大綱,明確告知考核方式,更重要的是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當代中國建立文化自信的梳理與引導,激起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與探究,為課程順利進行夯實基礎。
第一,任課教師介紹個人基本情況與教學經歷、教學感悟;第二,介紹為什么要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這門課;第三,小論文形式的作業、“熱點”文化現象討論等,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第四,要求學生多讀書多查閱資料,課上采用演說式、故事式、辯論式、展示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大膽辯論;第五,介紹本課程重點、難點、特點;第六,為什么選這本教材而不選別的教材;第七,推薦參考書目六本;第八,推薦微信公眾號四個;第九,告知學生考核方式與成績:由考勤、課堂表現、大小作業、期末論文組成;第十,介紹教材的主要內容框架;第十一,布置第一次作業。
(三)考核過程中的重點環節
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從過程性考核的理念出發,為每節課準備翔實的教案和簡明的課件。每一個教學模塊,既準備傳統文化的應有內容,又結合發生著深刻變化的中國社會發展進程進行說明,力求把傳統和現代對接起來,展現中華文化的順承與發展。教師要把講課思路與內容都爛熟于心。
課課都體現“開學第一課”上提出的要求。每次課都以問題導入的形式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態和回應情況調整節奏,結合教學模塊和社會熱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大膽發言。不時穿插的故事、辯論和個人展演等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課堂參與性。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思考,常常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
活用寫作作業。兩個班共79人,每次作業不僅打了分數,而且都認真撰寫評語,評語中有認同、有鼓勵、有批評、有引領。為了肯定學生的認真態度和積極表現,第6周專門搞了一個“作業發放儀式”,每個人上臺領自己的作業本,筆者對每個人的作業進行點評,并宣讀作業評語。被老師信任、被老師認同、被同學理解的體驗給了學生更大的動力,以后的表現更加積極。
三次分組表現。每個班共分成六個小組。主題任務布置后,每個小組按照要求分工協作、查閱資料并制作圖文并茂的PPT;在主題展示環節,每個小組的切入點和闡釋點都不盡相同,每次每個小組由不同的人擔任主講人,既提高了學生篩選和整合資料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過程性考核的實施效果
貫穿于整個學期的過程性考核,使不少學生從當初略帶抵觸地上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到越來越覺得這門課驚喜不斷、收獲多多。每個學生從第一天就清楚,他每一次課的“所作所為”匯集到一起就是他期末的成績。每節課都帶著與教師和同學積極互動的期待來,認真聽講,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討論,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能力大大增強。
設置學習閉環激發了學生作為活動主體的代入感。開學第一課的作業是: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困惑是什么?從這門課中你最想得到的知識和能力是什么?最后一課的作業是:通過學習這門課,你得到的提升和收獲是什么?這兩次作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學生通過貫穿始終的過程性考核,體驗到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存在感,讓學生真正對中國傳統文化學有所思、學有所獲。
教學效果得到極大提升。實行過程性考核的兩個班未出現過曠課、遲到、玩手機、早退、不交作業等行為;每次課大多數學生都提前5分鐘到教室,唯恐搶不到理想的座位;上課狀態良好、發言積極。每個人都至少讀了兩本書,并做了讀書筆記,感受到了讀書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養得到了提升。課程的成績分布態勢良好,兩個班無一人不及格,優良率達到95%。
參考文獻:
[1]焦璨.過程性考核在高校專業課中的實踐
與探索:以心理測量學為例[J].南都學
刊(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6,(7).
[2]趙秀芳,蘇寶梅.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生
態教育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
(4).
責編:頤 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