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麗


【摘要】目的:探究腸內營養支持對全胃切除術胃癌患者的影響。方法:擇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胃癌患者共4 6例,根據其入院就診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 3例。兩組患者均行全胃切除術治療,對照組患者術后行腸外營養支持,觀察組患者術后則行腸內營養支持。比較兩組患者營養指標、腸道功能以及并發癥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營養指標(血清總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血紅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腸道功能指標(肛門排氣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在統計學中有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 35%,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6.10%,數據差異在統計學中有意義(P<0.05)。結論: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術后實施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可有效維持患者營養水平,促進其腸道功能恢復,并降低并發癥風險,因此該種護理模式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
【關鍵詞】胃癌;全胃切除術;腸內營養支持;并發癥
胃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全胃切除術是治療該疾病的常見方案之一,該術式創傷大,術后恢復慢,且術后患者較長時間內均處于高代謝狀態,通過單純飲食干預恢復速度慢,導致營養不良風險提升[1]。為其術后提供營養支持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主要措施,可分為腸內和腸外兩種途徑的營養支持[2]。為探究兩種途徑的營養支持對胃癌行全胃切除術治療患者的影響,本次擇取46例患者開展分組對照研究,現將研究情況進行整理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胃癌患者共46例,根據其入院就診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3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25~71歲,平均(45.5±2.6)歲,觀察組中男15例,女8例,年齡23~70歲,平均(46.3±2.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數據在統計學中計算差異相近,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腸外營養支持:術后為患者提供營養液(脂肪乳劑、復方氨基酸)靜脈滴注,滴注量根據患者營養需求、體重等差異進行計算。
觀察組行腸內營養支持:術后2d為患者提供腸內營養支持,第1天營養支持方式,取250ml的葡萄糖溶液(5%濃度),對其進行加溫處理,保證其溫度維持在37℃~40℃之間,通過鼻腸營養管進行泵入給予,速度為每小時1Oml,對患者是否出現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進行觀察。第2天營養支持方式,取200ml瑞能營養液,進行泵入給予,速度為每小時lOml。第3天營養支持方式,取400ml瑞能營養液,泵入速度為每小時20ml。同時以患者耐受情況對營養液攝入量進行調整,術后1周給予患者的營養液總劑量不超過1200ml。
在營養支持基礎上,為兩組患者行綜合護理干預,包括術前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解胃癌發病機制、危險因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加強患者對疾病和手術的了解。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給予患者心理疏導以及精神安慰,緩解或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正確對待疾病和手術。術中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配合醫生手術操作,給予患者保暖護理。術后對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進行觀察,做好患者皮膚護理、口腔護理,輸注營養液時保證營養管位置無偏差,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營養管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①營養指標:血清總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血紅蛋白;②腸道功能指標:肛門排氣及腸鳴音恢復時間;⑧記錄術后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均行統計學軟件(SPSS17.0)計算,經(x±s)表達計量資料,行t值做統計學檢驗,經百分比表達計數資料,行x2做統計學檢驗,計算結果顯示P<0.05則說明數據差異顯著至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及腸道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血清總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血紅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肛門排氣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在統計學中有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35%,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6.10%,數據差異在統計學中有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胃癌在我國具有較高發病率,疾病早期多采取手術方案進行治療,全胃切除術是常用術式之一,雖然該術式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是術后患者營養障礙一直以來都是難以有效解決的臨床問題[3]。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術后會重建消化道,但是其功能恢復十分緩慢,加之該術式創傷較大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患者營養障礙問題愈發突出[4]。因此探尋一種有效的營養支持方式,使其術后高代謝需求得到滿足,有效促進其機體功能恢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腸內營養支持相比腸外營養支持更符合人體的生理特點,能夠有效維持患者術后腸道功能,對機體微循環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時可有效降低細菌感染發生率,安全性更高[5-6]。該種營養支持方式可使患者術后機體流食的熱量和蛋白質得到補充,對其全身營養狀況具有顯著性改善作用。同時腸內營養支持的應用能夠加速患者腸道蠕動,有利于其腸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善和恢復,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營養指標、腸道功能恢復效果以及并發癥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可見該種營養支持方式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推薦價值。
綜上,針對胃癌行全胃切除術患者實施術后腸內營養支持對其術后機體功能恢復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可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曉林,SUNXiaolin.行全胃切除術胃癌患者48例術后進行腸內營養支持護理方法與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 (06):229-230.
[2]湯婷,吳艷,張麗等,圍術期腸內營養支持聯合應用生長抑素對胃癌根治術患者的治療作用研究[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7,9 (03):97-101.
[3]顧磊,胃癌患者術后應用序貫性早期腸內營養對胃腸功能及耐受性的影響[J].中國鄉村醫藥,2016,23(2 3):13-14.
[4]謝清蘭,譚洪文,胃腫瘤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護理效果[J].上海醫藥,2017,38 (20):34-36.
[5]邱英,郭成香,劉志燕等,胃癌全胃切除術后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 (10):205-206.
[6]李紅霞,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應用與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 (35):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