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麗 ,劉益平,王經政,姜麗麗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南京 211106;2.宿遷學院 商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循環經濟自1990年由伯斯和特納首次提出后,在國外一般被視為生態經濟的一部分。在生態補償實踐方面,世界上多數國家生態補償資金主要由財政提供,補償程序主要由政府主導,但在生態補償方式上各國差異較大,其中美國采用的是成本分攤法,芬蘭采用的是自然價值法,俄、法、德等國用的則是稅收法。進入21世紀后,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嘗試探索并逐步摸索出了一套主要通過市場來實現生態補償的有效方式,以使生態補償逐漸產業化,并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服務業[1]。國外的研究與實踐表明,政府在生態補償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目前大多數國家都將生態補償定性為一種經濟激勵措施,其以政府財稅補償為引導,積極引入市場補償機制[2],通過制定激勵型的生態補償政策,努力調動市場主體參與包括生態農業技術補償等在內的多項生態補償的熱情。與國外相比較,我國有關循環經濟理念下的生態補償實踐起步較晚,國內不少學者針對農業生態補償機制、補償標準、補償政策、補償效益等進行了一些相關的研究[3],但目前針對區域性循環農業生態補償的研究較少且系統性不強。
江蘇省地處東部地區,其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具有農業生態補償性質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項目取得了一定成效。為了更好地推動區域循環農業的發展,本文基于循環農業的技術鎖定與替代對江蘇循環農業生態補償的效益進行評價,并在優化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政策時關注循環農業的技術補償問題,以有力推動江蘇循環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現階段,我國不少省份實施了有機肥施用、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生態補償項目,但這些生態補償對農戶突破技術鎖定選擇先進技術替代使用的激勵性不大。按照約瑟夫·熊彼特的觀點,人們在技術選擇時往往是經濟目標優先于技術,這種選擇會導致技術鎖定并由此產生主導技術,但主導技術并不一定最有效[4]。以單純施用化肥耕作與測土配方施肥耕作為例,盡管人們都知道測土配方施肥耕作既有政府的財政補貼,又更能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但在現實中,因為單純施用化肥耕作省時省力,在短時間內經濟效益明顯,因此在農業生產日見邊緣化的情況下,農村剩余老弱勞力更愿意選擇單純施用化肥耕作的技術進行農業生產[5]。同時,農業生產者采用農業替代技術的主要動力是對經濟效益的追求,盡管近幾年我國不少地方在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經營模式,但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依然以農戶小規模經營為主,因為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農產品商品率低,就算采用替代技術經濟效益也不明顯。此外,盡管各地都是倡導退耕還林/還牧、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的生態農業方式,但城鎮化帶來的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使得部分農房為提高農業單產率,往往傾向于原有粗放式生產模式,大量使用地膜、化肥、農藥等強污染農業投入品,致使先進農業技術難以被廣泛采用。
因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中的技術鎖定問題,使得農業生態環境改良、生態循環農業的生產環節、生態農產品的加工環節、生態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在不同程度上都面臨著技術挑戰。為此,針對生態循環農業供、產、銷各環節需要的關鍵要素,急需進行技術解鎖并推動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相匹配、相兼容的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使用[6],如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節水灌溉技術、智能變量施肥技術、雜草精準噴藥技術、水土流失控制技術、防護林帶營造技術、基于物聯網的農產品溯源技術、農業生產遠程監控與管理技術等。在國務院倡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大背景下,針對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在運行與推廣中所產生的這些生態農業技術替代需求,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業/農村循環經濟,在完善現行區域性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現行區域農業生態補償政策時,需要將推動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替代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加以考慮,特別是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生態補償以財政補償為主,相關財政政策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會對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中的技術創新、技術替代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區域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為此,在優化農業生態補償政策時,要考慮通過政策引導不斷完善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以便為農業/農村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本文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政策文件的基礎上,結合江蘇循環農業生態補償實施的具體現狀,按照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導向性原則構建起由農業產投比、秸稈綜合利用率、政策帶動農村其他產業發展、生態事故發生率等22個評價指標組成的江蘇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效益評價指標集。為了方便后續效益評價系統模型的構建,對這些評價指標進行隨機編碼(編碼方式不會影響最后的結果),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江蘇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效益評價指標及其編碼
結合表1中有關江蘇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效益評價的指標,根據各指標間的內在關聯性,建立起江蘇循環農業生態補償綜合效益評價的遞階層次圖(見圖1)。
從圖1中可以看出,該生態效益評價的遞階層次圖共有4層,其中準則層分為B、C兩層,準則層B共有3個評價指標,分別是B1經濟效益、B2生態效益、B3社會效益;準則層C共有5個指標,分別是B1下的C1農業增收程度,B2下的C2農業/農村資源利用率、C3生態事故發生率,以及B3下的C4農業生態補償意識提高、C5農村居民幸福指數。而實施層D共涉及11個指標,其中D1政策帶動農村其他產業發展、D2農村人均GDP這兩個指標是C1的主要影響因素;D3秸稈綜合利用率、D4有機肥施用率、D5節水灌溉面積比例、D6耕地肥力與質量監測點數量是C2的主要影響因素;D7水土流失治理率、D8農藥施用強度、D9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是C3的主要影響因素;D10農民恩格爾系數變化率、D11增加就業崗位這兩個指標則是C5的主要影響因素。

圖1 農業生態補償綜合效益評價遞階層次圖
利用“1-9標度法”對根據AHP法構造的遞階層次分析結構中的各因素指標進行成對比較,確定各因素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同時借鑒行業專家意見,對其進行合理賦值,從而構造出從目標層到實施層的各個比較判斷矩陣。“1-9標度”的具體含義如表2所示。

表2 “1-9標度”的具體含義
此處先以目標層A作為比較準則、確定出遞階層次圖中B層3個因素間的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并以A-B命名;隨后,以Bi作為比較準則,確定出C層5個因素間的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并以Bi-C命名;接下來,以Cj作為比較準則,確定出D層次11個因素間的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并以Cj-D命名;此外,B1與C1直接關聯,所以直接構造B1-D的矩陣,由此得到7個比較判斷矩陣,其中,A-B比較判斷矩陣如表3所示。B1-D、B2-C、B3-C、C2-D、C3-D與C5-D的比較判斷矩陣類似,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
何守二繼續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權箏吃的安眠藥是在安全劑量之內…?!蹦且馑季褪牵簺]事兒弄出那么大動靜想干什么?

表3 A-B比較判斷矩陣
層次單排序是要在判斷矩陣的基礎上進行計算,以確定出本層各元素對其上一層的排序,具體步驟如下:
(1)用Mj表示判斷矩陣每行元素之乘積,借助公式計算確定出其具體值。
(2)計算 Mj的n次方根
(4)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 λmax:λmax=
為了確保結論的合理化,需要通過一致性指標CI(Consistency Index)分析比較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這里的。當λmax稍大于n時,可認為相應的比較判斷矩陣一致性令人滿意,其量化標準用RI(Mean Random Consistency Index)來表示,意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通常,當n=1,2時,RI=0,這是因為1,2階的比較判斷矩陣總是一致的;當n≥3時,令,稱CR為比較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比例,如果CR<0.1,則可接受,否則就要對比較判斷矩陣進行合理修正[7]。本文利用YAAHP軟件進行層次單排序的一致性檢驗,從表4中可以看出,各層次的CR值即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表明一致性檢驗通過。

表4 一致性檢驗結果
并在總排序的基礎上,計算出綜合檢驗指標對總排序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


圖2 指標權重分布圖
因為綜合檢驗指標CR小于0.1,所以滿足綜合排序的一致性檢驗要求,從而認為用AHP法分析影響江蘇農業生態補償綜合效益的因素及相應因素權重是可行的。
而從圖2中可以看出,現階段生態效益(0.6667)對江蘇循環農業生態補償綜合效益的貢獻最大,其次是經濟效益因素(0.2222),排在最后的是社會效益因素(0.1111);通過所有因素層次總排序可以看出,目前對江蘇農業生態補償效益影響較大的因素有秸稈綜合利用率(0.2000)、政策帶動農村其他產業發展(0.1852)、水土流失治理率(0.1111)、農藥施用強度(0.1111)以及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0.1111)等,農民格爾系數變化率(0.0741)、有機肥適用率(0.0667)的影響適中,而節水灌溉面積比例(0.0333)、耕地肥力與質量檢測點數量(0.0333)、農業生態補償意識提高(0.0222)、增加就業崗位(0.0148)這幾個因素對江蘇生態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效益的影響相對要小一些。
這可能與近年來江蘇省在秸稈綜合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測土配方施肥等方面的農業生態補償力度加大,這些方面的補償效果逐漸彰顯有關;同時,江蘇省通過財稅補償手段不斷推動土地使用權的社會化流轉和合理配置,進而推動農戶不斷使用新農業技術開展農業規?;洜I也有了一定效果。但我國農戶的思想總體較為保守,江蘇經營生態循環農業的農戶也大多屬于風險規避型。眾所周知,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受新型農業技術水平的影響極大,但當前農業生態補償中的技術補償機制問題較多,特別是江蘇省當前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偏重政府主導型的推廣模式,推進農業技術的方向性不強,很難調動各利益相關主體的積極性;加上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相關農業技術推廣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少地方性的農業技術推廣政策存在反復性,使得農業技術成果尚未構建起與現代科技和農民需求相適應的轉化推廣模式,進而影響了循環農業生態補償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本文利用AHP法評價了江蘇循環農業生態補償的效益,得出以下結論:
(1)當前江蘇循環農業生態補償的生態效益最為明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效果有限;同時,現階段江蘇省推廣實施的秸稈綜合利用、綠肥有機肥施用、生態林防護、農藥減施與替代使用、測土配方施肥等生態補償項目的生態效益初見成效,這一方面提高了農業/農村資源的利用率,凈化美化了環境,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農業生態事故的發生率。
(2)盡管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農村其他產業的發展,農民恩格爾系數的變化也使農村居民的幸福指數有所提升,但農村人均GDP增速不大、農業農村就業崗位增加不多、農業生態補償意識不高仍嚴重影響了循環農業生態補償的效益。
(3)目前,對農業技術水平依賴較大的秸稈綜合利用、農藥施用強度、測土配方施肥、政策帶動農村其他產業發展等已成為影響江蘇循環農業生態補償綜合效益的重要因素?,F階段要努力提高農業生態補償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江蘇省需要不斷加大循環農業技術補償的力度,不斷引導“農廢”資源綜合利用、農業清潔生產工程、農村清潔能源工程等方面的技術解鎖,合理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中的技術替代。
(1)各級政府應重視循環農業技術替代的財稅政策支持,保障農業技術推廣的財政預算資金到位并使其呈逐年遞增態勢,要通過財稅手段引導農戶積極采納“兩型”化的農業生產模式,對負責農業技術研發、推廣的相關主體要有相應的技術補償[8]。
(2)要引入競爭機制,積極培育集體土地使用權的交易市場,加速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以開展規?;洜I,或者由村民小組引導農戶進行連片種植經營以促進農業產業化,而對農村的非農業建設用地和“四荒”土地,則要采取有償使用制度以避免這些土地撂荒。
(3)要為農業技術服務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同時建立健全農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制度,積極探索“互聯網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應用,通過經常性的農業技術下鄉活動,對區域內的農民實行分類培養[9],不斷增強農民對生態循環替代技術的吸納力。
(4)要不斷完善農村信息系統、健全農業技術推廣網絡體系,并以此為依托,構建上級指導考核、上下級相通、村級科技組織健全的“縣、鄉、村、戶”四維一體的農業技術聯動推廣體系,積極抓好農業技術應用或替代的示范工作。
[1]Hansen L G.Shitfbale Extemality:A Market Solution[J].Enviornmen?tal Land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2,(22).
[2]王洪慶,張壬午.國外替代農業技術及研究概況[J].農業環境與發展,1989,(1).
[3]嚴立冬,田苗等.農業生態補償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農業科學,2013,46(17).
[4]李明賢.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的技術鎖定與替代策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2).
[5]姚玉珠.農業技術替代與就業發展論[J].農業經濟問題,1995,(6).
[6]沈宇丹,杜自強,王雅鵬.化肥替代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市場形成的內在機理[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1).
[7]鄧遠建,肖銳,嚴立冬.綠色農業產地環境的生態補償政策績效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1).
[8]秦小麗,劉益平,王經政.蘇北循環農業生態補償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問題研究[J].生態經濟,2017,(5).
[9]鐘秀芬,張靜.河北省新型農民分類培養的實證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1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