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體量不斷擴大和與全球經濟的融合持續加深,中國經濟運行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新變化,復雜性也顯著增加,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等都對我們增強經濟駕馭能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提出了全新要求,必須更好地認識和把握經濟運行規律,更好地精準有效施策,更好地發揮微觀主體的作用。各級政府要主動深入基層、企業調查研究,貼近市場、貼近群眾,傾聽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的呼聲,繼續實施簡政減稅降費,依托“互聯網+”打造社會化的創新服務平臺,鏈接社會各類資源形成創新合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22日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座談會時指出
???新時代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要有新的標桿、新的定位。要始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推進示范點建設,加快建成“特富美安”新縣域,當好新時代縣域發展改革的排頭兵,努力成為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示范點,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模范生。
——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車俊1月13日在嘉善調研時強調
???長三角地區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認識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新內涵新要求新任務,圍繞“創新引領,攜手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以創新、優化、協同為路徑,以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為保障,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繼續在創新引領、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改革開放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要強化創新驅動,共建內聚外合的創新網絡;要深化實施《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促進一體發展;要共建基礎設施,提升互聯互通和能源保障水平;要突出先行先試,推動長三角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要注重統籌務實,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合作新機制。
——1月12日在蘇州舉行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提出
???我國過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長,成功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強調高質量發展,根本在于解決“好不好”的問題。高質量發展,意味著高質量的供給、高質量的需求、高質量的配置、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高質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質量的經濟循環。2018年是我國創造良好條件開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之年。展望2018年,我國經濟有條件繼續保持在中高增長平臺平穩運行。總體判斷,2018年經濟運行有望延續增速穩、就業穩、物價穩、效益穩的“多穩”局面,將為經濟工作重心更多轉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1月13日在第九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表示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有機統一的同時,不僅要著力抓好重點工作,加強統籌規劃,聚焦突出問題,破解主要矛盾,更要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相關體系。要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策協同體系,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制度環境體系。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近日在《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完善四大體系建設》一文中提出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浙江省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省人民大會堂開幕

1月2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浙江省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省人民大會堂開幕。
日前從工信部獲悉,為進一步落實《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強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指導性文件,推動長江經濟帶整體發展,我國將在2018年年內發布并實施長江經濟帶世界級產業集群指南,重點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家電、紡織服裝五大產業集群。
據悉,培育上述五大產業集群將主要依托長江經濟帶區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核心城市,并利用整個長江經濟帶區域內的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和產業園區,形成產業協同,共同打造產業鏈完備的跨區域產業集群。
沿江沿河經濟帶擁有水運低成本、節點城市易于溝通、產業分工協作緊密等優勢,同時還能做到流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通過依托區域內超百家產業園區和開發區共同打造五大產業集群,能夠進一步發揮沿江各省市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這將在未來不斷優化長江經濟帶的產業布局和發展水平,促進區內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
1月20日,浙江省發改委和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聯合發布全國首部省級健康產業藍皮書――《2017浙江省健康產業發展報告》。
該報告指出,“十三五”以來,浙江省健康產業基礎逐步加強,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更趨優化,新業態新產品層出不窮,健康產業正成為浙江省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其主要體現在產業規模較快增長、產業結構逐步優化、投資熱度持續升溫三方面。
近三年來,浙江省健康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2%,占GDP比重以每年上升0.2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健康產業正逐漸成為支撐浙江省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柱產業。健康種植業、健康制造業、健康服務業占健康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92%、26.55%和71.52%,健康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升。
截至2017年8月,浙江省大健康上市公司79家,占全國的10.13%,數量全國第3。在《浙商》雜志評選的“2017浙股價值百強榜”中,16家醫療健康上市公司上榜,僅次于機械設備、信息經濟產業。
報告也對2017年浙江省健康產業工作推進情況進行了介紹。報告顯示,浙江對產業基金投資力度較大。截至2017年初,浙江省政府產業基金總規模達到1033.58億元。各級政府產業基金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市場化子基金及政府產業基金在健康領域共投資226.51億元,占總投資的8.19%。
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焦旭祥介紹,此次發布的報告定位于展示產業成果、梳理產業政策、描繪產業前景、打造產業品牌。藍皮書分為綜合篇、行業篇、地區篇和政策篇,共計收錄各部門專題報告10篇、各地市專題報告11篇、政策文件14篇,共計33萬余字。
據悉,2018年藍皮書將圍繞浙江省健康產業工作重點,聚焦五方面內容,即總結提煉健康產業發展典型案例、調整完善浙江省社會辦醫指南、開展健康產業規劃中期評估工作、開展健康產業發展載體年度監測、開展健康產業社會組織建設研究。


據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發布,2017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46元,比上年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比上年分別快0.7、0.5個百分點。分城鄉看,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61元,首次突破5萬元大關,比上年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比上年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

2016-2017年浙江居民收入情況
居民收入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

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25974元)的1.62倍,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36396元)的1.41倍,連續17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13432元)的1.86倍,連續33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
居民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

從收入結構看,2017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資性收入24137元,增長8.7%;人均經營凈收入7123元,增長8.1%;人均財產凈收入4742元,增長9.3%;人均轉移凈收入6043元,增長12.0%。
城鄉居民收入比繼續縮小

2017年浙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054∶1,比上年縮小0.012,延續了近年來的縮小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