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爽 王營 徐婷
快時尚的法則是追求最快,以往它們的經驗就是抄襲,現在這條路越來越難走。當一個快時尚品牌無法做到最快,那它可能要考慮別的方向了。
在中國一路高歌猛進的快時尚們現在日子沒那么好過了??鞎r尚市場不再是集體繁榮——ZARA、H&M;和GAP持續進行策略調整,另一些快時尚品牌則陷入業績泥潭。
快時尚的隱憂
作為曾經的時裝界銷量霸主,GAP被福布斯評為未來十年可能消失的十個時裝品牌之一。在中國市場發展7年后,GAP“存在感”變得非常弱。
數據可以證實GAP如今的發展現狀:根據GAP集團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包括中國市場的亞洲地區銷售額取得最大的跌幅,大跌20.5%至2.83億美元;其他地區銷售額同比增長6%至5300萬美元。此前,GAP在2016年的銷售額為54.6億美元,與2015年的57.5億美元相比,下降5.0%,與2014年的61.7億美元銷售額相比,則下降11.5%。截至2017財年第一季度,GAP集團在全球共有3652家門店,其中GAP有1305家,Old Navy為1060家,Banana Republic則為646家,目前已正式退出歐洲市場。
GAP并不是個例。眾多快時尚品牌均面臨銷售增長率下滑甚至負增長的局面。
據iziRetail整理的數據顯示,H&M;集團2016年在中國大陸的銷售額增長率僅為2.7%,低于H&M;的全球平均增長率(6.2%)。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2016財年的營收為1786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25億元),同比增長6.2%,但母公司擁有人應占利益總額為48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0億元),同比大跌56.3%。
此外,Hollister、A&F;在近幾年內的全球銷售額逐年下降。Hollister在近五年內的銷售額最高值為2012年的23.1億美元,而2016年銷售額為18.4億美元,比2012年同期下降20.3%。A&F;銷售額下降幅度在上述品牌中為最大。其2011年銷售額為23.6億美元,隨后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14.9億美元,五年內下降36.7%。
北京APM購物中心負責人也見證了快時尚品牌市場的變化。“我們先后引了GAP、ZARA、F21、H&M;、UR、優衣庫等,基本把所有快時尚品牌都引了進來,這個在當時我們做到的是國內第一家(快時尚品牌)開得最全的購物中心。我們當時定位是年輕和時尚,就想做到極致,讓顧客來APM逛的感受就是爽。2014年之后,我們發現快時尚在國內的表現逐漸下滑,可能也是目前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很多快時尚品牌的開店速度下降,國內的購買力不夠旺盛的緣故。但從2015年開始,國內有部分消費者崇尚用海淘的方式購買國外的奢侈品,但因一些大牌奢侈品因為貨品很難買到,再加上關稅等原因,導致很多國內的消費者很難買到。所以,有一批客單價在萬元以下的輕奢品牌迅速進入中國市場?!?/p>
臭名昭著的生存模式坍塌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與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對時尚服裝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而快時尚品牌也抓準了人們的需求之“快”這一特點,順勢飛速發展。但久而久之,如此之快的節奏,也會暴露出很多問題。其中,設計感下降、設計師匱乏、抄襲問題嚴重,就成了“快”帶來的致命傷。
快時尚以往屢試不爽的創意抄襲手段也正在遭受挑戰??鞎r尚的運作周期非常緊湊,在T臺上看到中意的設計,立即確定能投入生產的款式,下一步就交給工廠生產,短時間內以實惠的價格上架。對比之下,被抄襲的原創品牌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將T臺上的設計最終擺進零售店鋪?,F在的千禧一代消費者是購物主力軍,他們希望能盡快穿上最潮的樣式。為了一件昂貴的衣服等半年對于他們來說太過漫長。
然而這樣的招數已經過時了,更多時尚品牌大大縮短了上市周期,甚至比快時尚還要快,比如Burberry、Tom Ford、Tommy Hilfiger與Ralph Lauren等品牌就推出了“即看即買”模式,舉辦時裝秀的同時,在實體店也同步推出新款,對于消費者來說這確實是個貼心的舉措,看中的款式當下就能在品牌實體店、官網或者奢侈品網站下單,同時杜絕在以往六個月空檔期,快時尚品牌的抄襲分走利潤。
同時,快時尚賴以生存的抄襲模式正在被維權困擾。僅2016年一年,ZARA就遭受了無數起侵權訴訟,最多一次遭到12名藝術家起訴。Forever 21去年以來先后遭到Puma、Gucci、adidas的商標侵權指控。
快時尚的法則是追求最快,以往它們的經驗就是抄襲,現在這條路越來越難走。當一個快時尚品牌無法做到最快,那它可能要考慮別的方向了。
數字化帶來的品牌危機
數字化帶來了消費便捷的同時,也給了快時尚品牌危機,全球時尚零售行業正在經歷轉型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品牌經營模式與零售渠道逐漸向數字化與年輕化傾斜,這讓快時尚品牌面臨巨大的挑戰,讓閑暇的銷售增速放緩、客流量減少。電子商務正在削弱快時尚巨頭的傳統優勢。
以ZARA為例,就在中國市場正面臨威脅,從天貓“雙11”的數據可以看出,ZARA并沒有任何優勢,被同業競爭對手優衣庫和一些國內品牌遠遠拋在后面。
挑戰快時尚的不僅是服裝品牌,淘寶爆款們也是其中之一。這些快時尚品牌的樣式新潮但是淘汰得也快,很多款式在同類品牌或者淘寶上都有類似款,如果不是打折的商品,正價購買沒多久就會降價,打擊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其實無論是H&M;還是ZARA,它們的高街品牌特性讓電商之路注定不平坦,這些高街品牌上新速度非??欤瑤缀鯚o庫存運營,那么在天貓開店對運營的壓力會非常大,及時的更新上架以及貨物尺碼顏色等SKU信息的更新將是龐大的工作量。
然而時尚零售商在數字化的時代,與消費者接觸的方式正在改變。消費不再僅僅是走進一家商場,然后再進入品牌店,現在消費體驗已經變成商場商店與智能手機及線上生態系統的組合。一些快時尚對線上體驗的不重視導致了這一部分線上市場的喪失。
消費者的變化讓快時尚out
年輕化要求個性,全球時尚零售行業正在經歷轉型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品牌經營模式與零售渠道逐漸向數字化與年輕化傾斜,這讓快時尚集團旗下品牌面臨巨大的挑戰。
快時尚品牌的成就在于它的快速反應,但是隨著現在90后甚至是00后新一代消費群體的崛起,他們個性化和新穎度的追求更加明顯??鞎r尚們的低落趨勢一覽無遺——品牌的抄襲和缺乏個性化,讓千禧一代消費者不再買賬??鞎r尚品牌不斷擴展它的銷售范圍,產品變得越來越大眾化將是消費者未來拒絕消費該品牌產品的理由。
中產消費群體對于質量的重視是市場的另一個變化,而在快時尚越來越重視的中國市場,隨著中產階級的不斷擴大,他們不再滿足于廉價快時尚所帶來的短暫愉悅,開始對過多的消費品進行“斷舍離”,反而選擇“小而精”,對生活質量有著較高的追求。
H&M;集團整體策略正向高端生活方式品牌轉型。集團旗下的COS已經成為H&M;集團新的增長動力,設計和質量均十分精良。作為高價位的中型極簡品牌,COS盈利能力驚人,早前有數據顯示,COS倫敦單店一天的利潤同比已經超過同城的所有H&M;店鋪。這個新品牌與快時尚H&M;完全不同,主打北歐設計風格,堅持純色色調、舒適的面料與利落的剪裁。COS的成功正是契合了這一不斷擴大的中產階級的需求,雖然價位較高,但銷售增速卻非??捎^,也證明中產階級的市場空間還未被完全發掘。
隨著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意識不斷提升,很多新中產消費者非常愿意為優質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產品買單。對于快時尚而言,喜新厭舊的消費者或許已經對平庸而泛濫的產品開始感到厭倦。在精品生活方式品牌這一領域,搶占先機就變得很重要了??鞎r尚的模式讓它成功,讓它成為服飾市場的主力軍,然而也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讓它失落。變化,是快時尚品牌現在要考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