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婷 李夢綺
摘要:伴隨著互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農業領域也遇到了機遇和挑戰,急需進行轉型升級。農產品電商平臺通過互聯網與農業有機結合,整合了信息、流通渠道,能夠很好的服務于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加快產品的周轉,更加符合新型農業的發展要求,與此同時,河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產品數量大、品種多,傳統的生產和銷售方式容易造成產銷不對接的問題,因此,通過構建電商平臺促進河北省農產品銷售具有極大價值。
關鍵詞:農產品;電子商務;互聯網+
農產品電子商務是目前發展現代農業的一種新興運營方式。電子商務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從農產品生產環節到銷售環節,電子商務的發展帶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給農產品銷售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在當前不斷變化的農產品市場,電子商務憑借先進的支付方式、發達的物流體系和簡化的交易流程等優勢逐漸占據農產品市場。在“互聯網+”背景下,本文探索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經濟意義,通過對河北省發展農產品電商的現狀和SWOT分析,為推進河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提出建議。
河北省目前建立了以農業基點調查、農情和農產品價格調查等為代表的綜合信息采集渠道,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代表的“菜籃子”產品價格信息采集渠道,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全省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系統,提供農民急需的市場行情、蟲害防治等信息,全方面利用媒體和網絡多種渠道開展信息服務。初步改變了傳統的單一化的信息服務體系。全省形成了以河北省農業信息網絡為核心,與涵蓋的11個地級市的農業信息網絡實現對接,并與國內外300多農業、農產品市場站點實現系統連接。
但是,無論是河北省網站還是各地市級農業網站,都只是提供了農產品交易和生產的基本信息,并且信息提供并不具有高度的實時性和統一性。并且官方網站對公布的供求信息做出了聲明,這些網站不對農產品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以及交易風險承擔法律責任。同時,無法提供線上的交易服務,供求雙方只能線上了解,線下交易。網站信息服務并沒有做到信息更新的及時準確,靜態信息偏多,這也容易導致農產品交易的風險和成本的增加。
(一)促進信息對稱,推進產銷對接
互聯網電商是通過線上網絡平臺將信息資源快速發布、整合、共享和傳播,同時建立網上平臺各供給方之間、供求雙方之間能夠互相了解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相關信息。需求信息通過簡化的環節迅速傳遞給生產者,依照購買者偏好和購買習慣,農產品供給方依需定產,避免產生部分農產品的產銷不對接情況,克服價格傳導機制的滯后性特點,提高經濟效率,使農產品市場良性健康發展。
(二)完善經營模式,降低發展成本
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其配套的移動支付方式的革新降低交易的時間成本,同時線上一體化的借貸、擔保、交易和支付服務簡化了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農產品電子商務設立網上銷售平臺,線上接收訂單,線下發貨,降低門店和管理費用,簡單容易操作,節約經營成本。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快,農產品的推廣通過互聯網能夠在短時間和寬范圍內迅速傳遞給消費者,低成本的網絡平臺運營帶來了更好的銷售效益。
(三)提高流通速度,擴展市場占有率
互聯網的實時性特點能夠做到全天候運營,打破傳統的農產品銷售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農產品生產者可以通過電商平臺做到便捷銷售。同時電商能夠整合分散的、單一的資源使農產品貿易規?;?。農產品互聯網電商具有完善的信息系統和運輸系統,其便捷性和交互性使農產品迅速到達需求者手中并及時反饋需求信息,簡化信息傳導環節,提高流通速度。單個農產品電商平臺打破了傳統固定市場空間的限制,提高農產品的市場份額。
(一)河北省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優勢
農業在我國處于基礎性地位。我國農業發展歷史較長,生產經驗豐富。國家重視“三農”問題,中央“一號文件”足以表明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農業現代化戰略,發展現代農業,十五大最早提出“抓緊研究和推進電子商務”,并且商務部提出《2016年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工作要點》,由此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氛圍和技術基礎。截至2017年,我國網民數量達到7.31億人,普及率達到53.2%,我國網民中的農村網民占比34.3%。我國是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大國,自2003年到2017年,我國糧食實現“十四連增”,農產品在阿里平臺的銷售額從2010年的37億元左右增長到2014年的800億元,我國涉農電子商務得到了飛速發展,農產品電商是圖書、服裝、3C電商之后的新熱點。河北省農產品也從中受益,在互聯網電商發展背景下也在繼續推進。
(二)河北省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劣勢
農村互聯網普及率有所提高,但是僅限于基礎性的網絡,信息化基礎設施仍然不完善。目前我國農村居民有7.97億農村居民,而農村網絡的普及率僅為18.5%,絕大部分人使用網絡是用來娛樂和社交。河北省農戶和農產品企業的互聯網經濟思維比較淡薄,導致對農產品電商發展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快遞物流的基礎領域。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沒有專業的網絡人才,從而對電子商務知識的了解、接受和應用能力還不高。再加上電子商務的前期投入資金量較大,相應的維護成本也較高,導致農戶和農業企業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信心不足。其次,河北省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水平和質量相對較低,分散的生產經營模式以及較低的生產效率致使農產品生產難以形成嚴格且統一的質量標準體系。我國農產品出口量大,但是有些農產品質量達不到進口國和國際標準,經過相關部門檢測后,產品不達標現象層出不窮,影響了我國出口農產品的形象。
(三)河北省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機遇
農產品電子商務是我國產品市場的新興領域,發展潛力較大。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普及較快,網絡消費持續增長。2016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到8.1萬億元,同比增長31.7%,增速約為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增幅的4.1倍。在這個大環境下,河北省農產品電商也在慢慢發展,配套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基礎設施也在進一步的完善中,“互聯網+”思維在農民和農產品企業中開始得到認可。農民和農產品企業可以從專業化的農產品信息網和網絡銷售平臺獲取實時農產品價格和交易信息。隨著河北省電子商務的應用與普及,電商平臺積累了很多的優勢資源,農產品電子商務也應利用電商的優勢推進農產品市場化,打造農產品特色品牌,在現有資源下推進農產品便捷出口。
(四)河北省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挑戰
河北省傳統農業發展觀念根深蒂固,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缺乏認識,接受度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民目前在農村網絡低普及率的情況下,只是停留在對網絡的基本操作,對網絡交易還相對陌生。由于網絡平臺交易存在虛擬環境進行交易,再加上農民對農產品電子商務較低的信任度,他們不愿冒相對較高的風險去賺取較高的收益。其次,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還較基礎性,信息化程度低。農戶對網絡的使用大部分在手機,再加上河北省農村各個地區的發展水平也不平衡使農產品電商難以形成專業化的大區域性的集約型交易市場。
(一)加強人才培訓,創建電商人才隊伍
網絡運營人才的缺乏制約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依據現在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政府對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提高網絡平臺操作技能。也可以通過補貼,使一些網絡技術人才下鄉為農產品企業服務,由此建立電商人才隊伍。政府可以協助建立地區農產品生產和交易信息平臺,農戶通過上網關注農產品生產技術改進,從而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同時專業的網絡技術人才在網絡交易平臺實時進行農產品交易價格和數量的收集整理,額數據在網站平臺上不斷更新,促進農產品以銷定產,產銷對接。
(二)完善農村網絡信息化基礎設施
河北省各級政府應加快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完善農村農產品互聯網平臺建設,實時更新價格和交易信息,減少中間環節傳導的效率損耗,建設一個廣闊的農產品網絡交易市場。建設農產品技術和交易數據庫,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擴展農村網絡覆蓋范圍,河北省相關部門與相關網絡公司協商,搭建起村與村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行政主干網。由于河北省農村地區間發展相對不均衡,因此針對經濟較好的地區可以為農戶提供免費培訓機會,提高農戶和農產品收購商對網絡平臺運行的操作技能。對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政府通過完善農村通訊設備,提高電子商務對農民的宣傳,提高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認識和接受度。
(三)規范農產品生產標準
河北省相關部門協商制定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其中包括質量標準、包裝標準和品牌建設管理。我省農產品質量標準化水平與國際市場的標準有一定差距,通過制定農產品等級標準,依據農產品的等級高低,政府一定的補貼和優惠政策,鼓勵農產品生產向制定的統一標準靠攏。同時,政府推動農產品技術研發和創新,提高農產品生產的技術含量,從生產時間到施肥數量做到嚴格規范,與國際標準接軌。不斷提高農產品從生產技術到加工包裝做到標準化,推進河北省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
通過分析得知,農產品電商平臺的發展不僅是促進商品流通的一種手段,更是協助農產品供應鏈完善的一種有效方式。通過電商平臺的構建可以使得農產品信息流通更加及時準確,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并且開拓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目前河北省電商平臺的發展還在不斷摸索中前進,我們應該清晰的認識到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且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技術優勢,積極構建和完善農產品電商平臺,使得農產品生產更加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方向,提升質量和經濟效益。
[1]石魯達.黑龍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3.
[2]魏敏.“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研究[D].沈陽農業大學,2016.
[3]洪濤.2014~2015年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N].中國食品報,2015-05-08.
[4]劉美玲.互聯網思維下的電商營銷策略分析——以“三只松鼠”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11).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