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仕慶 謝勇剛 劉偉 廖學佼
摘 要:隨著時代經濟、信息化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做好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工作是當前高校需要思考的問題。根據青年大學生發展規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國夢為激勵,激發大學生創造力,打造具有“政治性、群眾性、先進性”大學生文化品牌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校園文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學生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上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四個全面”,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中,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一、校園文化活動對大學生的影響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的主要場所,文化素質教育是高校對大學生在校培養的重要任務,大學生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文化活動可以調動大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能動性,大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既能獲取知識、鍛煉能力,還能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養。
二、當前校園文化活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領方面存在的問題
高校大學生是時代中最具有青春活力、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青年學子,但同時也面臨社會變革發展帶來的新形勢、新挑戰,面對現代網絡技術帶來的意識形態沖擊,以及日趨多樣的價值取向和發展選擇,導致大學生在實際學習生活中存在思想認識不全面、處理問題片面性、面對困難情感化等諸多問題。所以在當前形勢下,高校除了常規的專業技術課程教育工作外,需面對經濟發展及網路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高校思想政治引領的挑戰,顯然常規的校園文化活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與落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活動主題局限性。大學生生源一般來自全國各地,各地文化、教育背景有一定的地域性。同時,校園文化活動主題缺乏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關主題,無法滿足大學生的文化多元性需求。第二,活動形式單一化。大多數校園文化活動采取線下開展方式,而網絡作為當代大學生學習交流的重要途徑,顯然校園文化活動還無法很好地結合這一特點創新性發展。第三,活動過程思想引領性環節設計不足。校園文化活動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教育到學生中的重要抓手與載體,在活動過程設計中往往沒有充分挖掘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也就無法吸引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更無法讓學生在活動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四,活動影響力度小。校園文化活動往往在活動結束后缺乏相應的宣傳與活動反響調查,應用多媒體宣傳力度不足,無法在學生心中形成穩定的活動意義認知,也就很難形成品牌性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化活動。所以在高校青年學生中應創新開展適合當代大學生特點、能夠使高校思想政治引領工作落地的工作方式方法,尋找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滲透到學生心中的校園文化活動載體,以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創新性發展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打造校園文化活動
結合大學生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特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打造校園文化活動。以重慶醫科大學“杏林杯”辯論賽、五四表彰活動、志愿故事分享、國醫節等活動為例,活動以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文化育人及醫科大學醫學人文素質培養要求為核心,以醫學特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志愿文化、傳統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為主題,以活動為載體,突破活動主題單一性,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使在校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加強理論武裝,從而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
(二)應用新媒體傳播優勢加強校園文化活動實施力度
結合共青團網絡育人及學生應用新媒體交流學習的特點,校園文化活動可全過程應用新媒體(如微信、微博、QQ等),同步進行宣傳、直播、轉發、傳遞。以重慶醫科大學“微燈大愛”醫學文化創意花燈節為例,活動前期主辦方應用QQ空間對活動進行宣傳,說說轉發量達到996次,瀏覽量達到8 645次,微博轉發量達到748次,閱讀量達到2.9萬次,微博粉絲上漲近1 000人,線下決賽展出花燈數共500個,直接參與學生人數8 000余人,學生參與人數占縉云校區總人數的2/3,后期網絡直播唱票同時在線觀看人數超1 000余人。并且通過中國青年網、重慶醫科大學官方網站、官方微信小醫微博及學生自媒體進行大力宣傳。通過線上宣傳帶動線下活動、線下活動促進線上宣傳的方式,提高網絡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不僅在新媒體領域加強了意識形態工作陣地建設和管理,也推動了線下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抓住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突破活動形式單一化,打破校園文化活動時間和空間局限性,營造清朗、文明、健康的網絡空間,為“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活動、“五四主題教育”活動、“迎國慶”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等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活動增加了新的活動開展方式,以班級QQ群、微信群為主線開展階段性、持續性的校園文化活動,并引導學生在線上開展學習、討論、交流,從而加強正能量思想傳播速度,加強班級凝聚力,使廣大學生集中向有思想、有活力的組織中心靠攏,實現廣大團員青年團結有作為、團聚有力量的文化育人目標。
(三)以學生為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領環節設計工作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應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主觀性、能動性、創造性。如重慶醫科大學根據醫學生關注的熱點開展醫學辯論賽,以醫學衛生領域熱點設計辯題,引導醫學生探討醫學問題、強化專業意識、辯證看待問題,最終尋找合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加強理性認識、專業認知,提高綜合素質能力。除此之外,開展“微燈大愛”醫學文化創意花燈節、星空音樂節、大學生藝術展演等校園文化活動,調動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發揮學生創造能力,以花燈、歌聲、舞蹈等多種表現形式展示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現代先進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讓學生在過程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蛻變,從而提高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四、新時代下校園文化活動對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展望
時代在召喚,使命在召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偉大時刻,高校學生工作、共青團工作應善于聆聽時代青年的聲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青年工作思想,牢牢圍繞“政治性、群眾性、先進性”,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加強學生理論武裝,持續創新思想政治引領工作,抓好意識形態工作,讓大學生在健康、富有內涵的大學生活中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時代變化中跟緊時代步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文化創新。“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只有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年人心中生根,讓中國夢縈繞青年人的發展,才能真正培養符合歷史發展、戰勝現實困難、迎接未來挑戰、能夠擔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2]張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N].人民日報,2017-10-21(008).
[3]林賢.加強高校文化自信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5):27-31.
[4]劉暢.以傳統文化復興工程為契機鞏固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8):68-70.
[5]周艷紅.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7(19):19-20.
[6]韓汶軒.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7(51):43-44.
[7]王鸝,胡智林,崔睿.對繁榮校園文藝的幾點思考——基于高校共青團的視角[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3):73-75.
[8]韓強,靳妍鈺,李思豫.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構路徑探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120-124.
[9]張宏偉,張宏新.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5):120-122.
[10]廖雙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改革創新的必要性研究[J].青年時代,2015(13):52-53.
[11]徐善娥.大數據背景下的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探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7(5):82-83.
[12]王彥.立德樹人視角下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42.
[13]徐瑤.論當代大學生如何做有理想、有信念的時代青年[J].考試周刊,2018(7):32.
[14]薛峰,張琳.以習近平的“青年觀”為引領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J].西部素質教育,2017(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