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
摘 要:十九大報告中用三個“意味著”集中表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特征和意義。本文圍繞這三個“意味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科學內涵和世界意義予以闡釋,以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力量和道義力量。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科學內涵
十九大報告中有一段話用三個“意味著”集中表述了新時代的特征。筆者就從這三個“意味著”去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實踐的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及社會主義現代化路徑的世界意義。
一、新時代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成就
我們從十九大報告中第一個“意味著”入手來看,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1]。
在理解這個“意味著”之前,首先應該對我們的認知思維和模式進行批判性反思。這與中國由前現代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方式有關,中國的前現代社會是由傳統儒家文化和封建制度拱衛的自然經濟體,1840年從外部被一舉攻破后,徹底喪失了文化自信。自然經濟體與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體在社會運轉模式上完全是兩個世界。突然被拉進以資本主義方式實現工業化,進入現代社會的西方列強的叢林法則中,怎么辦?當時整個中國都是迷茫的,都在摸索。一種自然的觀念就是“向西方學啊”,這種學習在知己知彼的意義上是大有裨益的。但可能產生的一個后果就是不自覺地將以西方為中心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方式作為進行認知的唯一尺度和視野,甚至拿西方的價值觀和發展模式作為尺度去衡量中國的發展,從而很難客觀地去理解中國的發展模式和中國的復興。事實上,馬克思早就在對資本主義進行雙重批判的視域下,對由西方主流社會科學構成的當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資本邏輯進行過雙重批判,揭露資本主義核心文化理念與其現實運用之間存在的矛盾,揭露西方主流社會科學的核心概念、基本假設及理論體系絕非其自身宣稱的價值中立的“科學”,只不過是當代維持資本邏輯持續運動的理論表現的本質。
借用焦點訪談的一句話:“用事實說話”。我們從人類經濟發展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臺灣學者朱云漢在《高思在云:中國興起與世界秩序重組》這本書里將其稱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持續性經濟增長。它增長的速度超過了亞洲四小龍的記錄,超過了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也超過了美國南北戰爭以后的快速崛起過程,更超過了19世紀德國的興起,等等。不僅如此,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范圍的工業化,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社會能以這種速度,在那么大的規模與地理范圍內進行快速工業化。此外,中國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消滅貧困運動,有3億多人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超越聯合國所界定的貧困線。在短短的30余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的多項指標,皆一舉超越美國。[2]
正是“用事實說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社會主義的方式推進現代化,并邁進了新時代。今天非西方世界能夠對西方文化作為判定“進步”與否的坐標進行質疑,即與西方文明接軌的未必是“進步”,而與自己文化傳統重新接軌的,未必是“落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取得的歷史成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為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力量和道義力量
這也昭示著第二個新時代的“意味著”,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1]。
不同的文明之間本身沒有高下之分,但不代表對不同文明的價值評價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任何客觀標準。一種文明形式的現實實踐過程與人類整體要求和利益息息相關。在這個意義上,只有與人民、人類整體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的文明形式才是“進步”的。馬克思、恩格斯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曾對現代化的資本主義路徑進行過深刻批判。其中以《資本論》最為集中地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現實政治經濟進行了雙重批判。《資本論》的副標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為什么要對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因為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是以價值中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面目出現的。它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表象層次的現實進行了處理,將商品、貨幣、資本與其物質承擔者相混同,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定時期具有的“歷史性”經濟范疇視為超歷史的自然形式,掩蓋了在表面的自由商品交換活動背后的無償占有勞動者剩余勞動的資本增殖過程,從而這種政治經濟學被資產階級所利用,成為拱衛自身利益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用馬克思的話說,是資產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這在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3]。以西方宣揚的自由觀念為例,從資本家和勞動者的階級關系看,在所謂的自由的商品交換活動中,勞動者因為喪失了勞動的客觀條件,其自由就僅限于選擇哪個資本家出賣勞動力來被剝削。從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跨國資本家集團和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來看,在所謂的自由貿易中,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因為缺乏先進的核心技術和資本,其自由就僅限于選擇哪個跨國資本集團去出賣其勞動力和原材料。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描述的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過程,今天我們叫作全球化,這個過程迄今為止主要是以資本成為跨國資本進行擴張,從而將全世界各個國家、民族納入資本增殖活動中去的進程,因而,全球化所帶來的現代化是以資本主義現代化為主導形式的現代化。這種全球化為實現更好的人類存在形態奠定了物質基礎,但目前資本邏輯主導的全球化實現方式也帶來了人類存在形態的當代文明困境。
從人與自然的維度看,資本邏輯統治下的生產的最終目的不是滿足社會成員需要,即不是以生產使用價值為目的,而是以生產交換價值為目的,使用價值不過是作為“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得以存在。對自然資源的使用,不是以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看待,而只是以資本的增殖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因而,這種人與自然的關系必定會以生態危機、資源危機的方式表現出來。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家的形容是,“死后哪怕洪水滔天”[4]!
而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堅持新發展理念的現代化方式。在推動全球化進程中,我們的新發展理念是綠色、開放、共享的。這本身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實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符合廣大世界人民利益的。
從全世界人民現實經濟利益的維度來看,在過去的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進程中,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這兩個國家發展機構一直掌控著后發國家對于發展和治理的話語權。大家都相信這些機構掌握了最先進和最正確的社會科學知識,可以指導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國家如何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如何選擇發展路徑,如何參與國際分工,如何融入國際金融。以國際分工為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設想中的理想的國際分工是與發展中國家形成“垂直分工”。發達國家發展高端的、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而讓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2],這不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中國通過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投行等機制和一帶一路等政策,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發展經驗,深化合作,不是采取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掠奪者、支配者和文明優越者的態度來面對其他后發國家。近十多年來,對很多國家來說,中國成了最大投資來源,但中國卻不以資本回報最大化為第一考慮。這不僅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所顯現的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力量和道義力量,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世界意義。即新時代的第三個“意味著”:“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為解決人類文明當代形態帶來的問題,超越人類文明的資本主義當代形態,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變革貢獻了中國力量。在這個意義上,“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1]。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朱云漢.高思在云: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2.
[4]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