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變革
我們原來的教育基本特點是單一主體的,是教育行政部門辦的,是基于四維時空的。今天全球教育變革和我們自身的實踐,都是從單主體向多主體、從四維時空向更多維時空的演變。互聯網、5G技術的發展、虛擬現實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都在不斷增加教育的主體和時空緯度。多主體、多維時空帶來更復雜的變化,高雅的教育一定會打敗低維度的教育,但高雅的教育也一定意味著這是一個更加復雜的生態系統,更加考驗我們的發展智慧和治理的智慧。
——在“聚焦2035中國教育”教育現代化智庫論壇上,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表示,我們正從低維度的教育向高維度的教育轉變

名師成長
將生命打開,呈現生命的光彩,呈現生命的最偉大之處——可能性。向生活打開,發展本身是生活,在生活中發展,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創造的方式是最好的發展動力與狀態,也是最好的發展神態。向未來打開,教師總是要走向未來,明天性是教師發展的愿景和動力,從當下走向未來,用未來引領今天的發展。名師成長的生命價值就在打開的過程。這多元化的打開,讓名師成長擁有大視野,形成大格局,走向“大未來”。
——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現代教育專家成尚榮認為,名師成長要回歸人的本源,煥發生命的光彩

課程體系建設
一流的學校,比拼的是課程的頂層設計。廣義上的課程,包括學生成長中所經歷的一切教育情境。按照課程內容的固有屬性可劃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按照組織方式可分為核心課程、綜合課程;按照表現形式可分為顯性課程、隱形課程;按照編制的主體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及校本課程等等。我們知道,學校的課程體系并不是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音體美等等各類學科課程的簡單疊加,而是需要根據培養目標進行結構化。
——首都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系主任吳晗清建議中小學應重視學校課程體系的結構化建設

挫折教育
什么叫挫折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在經受挫折的時候,知道有光明。為什么有些孩子會跳樓?就是他經受挫折后覺得人生已經一敗涂地了。真正的人生不是這樣的,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知道,敗了不要緊,敗了一定還是有光明存在。但光靠說教是不行的。只有他在一次次失敗中,你帶他去尋找,是不是還有一線亮光,是不是就可以走出來了。走出三次后,他就知道挫折后有光明,就沒有更大的人生風險。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指出,教孩子“學會認輸”,決定他一生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