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科學有效的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對于中職類教育如何具有針對性培養合格的技工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通過對中職教育中存在的德育問題分析,有效地轉變教育方式及模式,完善教育評價體系,站在德育思想教育的角度認識不同階段以及不同類型的德育工作,正確處理德育活動與受教育者年齡、身心發展、原有經驗水平以及思想品德發展之間的矛盾,逐步達到影響德育教育各因素的階段化、層次化和系統化。
關鍵詞:思想現狀 中職德育教育 以人為本 德育原則
以人為本在德育教育中的根本體現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以學生的德育發展現狀為突破口,從而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研究分析總結出中職學生存在的主要德育問題如下:
(一)學習積極性不高,存在較強的依賴性。絕大部分中職學生由于基礎知識較差,思想要求低,行為不夠規范,學習處于無興趣的狀態。
(二)人生觀、價值觀存在缺陷。社會開放發展的同時,難免的出現很多負面的發展因素,這些負面因素不可避免的影響了處于學習發展階段的學生稚嫩的思想意識,從而形成了不良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公德意識淡薄、自我意識感強。由于現在的家庭教育多數屬于嬌慣型教育,導致學生的自我意識感相對較強,不懂得尊重、寬容和理解他人的心理。
(四)行為欠規范、生活習慣欠缺。個別學生在校期間有抽煙、喝酒、早戀、說臟話、奇裝打扮、追求怪異、迷戀網吧等過度追求物質生活的行為,特別是法律意識淡薄。
(五)自信自立不足、逆反心理萌發。部分學生由于正處于同一性角色混亂時期對自己缺乏自信,同時伴有較重逆反心理,仇視家長和老師的教導。
針對上述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德育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從思想入手,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進行問題產生原因的總結。
(一)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銜接不妥
職業教育的生源主要還是九年義務教育當中學習成績相對不好的學生經過分流、報考等形式錄取的。從義務教育階段就已經被老師或者家庭所認定了他們不適合走學習的路線,從而導致他們內心深處對學習持有否定的態度。
(二)職業院校缺少完善的德育教育體系
國家從2004年以來開始了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支持,出臺了相關的配套支持政策。從而從客觀上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但是大部分政策都是圍繞著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建設、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等,沒有全方位的考慮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就是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三)開放型社會發展形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開放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國外文化大量的融入。中西方文化的結合,使得處于此時期的學生接受著不同文化環境的熏陶。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數還是處于十六、七歲的階段,他們的思想不夠成熟,同一性角色較為混亂,由此對負面影響的判別能力欠佳。
(四)社會、家庭環境導致的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就是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實際角度看,就是表現出自私自利,缺少與人和諧相處的最基本的能力,這種性格上的缺陷可以從教育學理論上理解為是晶體性格,它是后天形成的。最終帶來的結果就是學生們自我意識感強,承受挫折能力差等缺陷。
針對中職學生的現狀以及原因分析,本著“以人為本”的德育原則開展德育教育。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則對制定德育大綱,確定德育內容,選擇德育方法,運用德育組織形式等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目前國家所指定的中職類德育的主要原則有以下幾點:
(一)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疏導原則
疏導原則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三)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此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此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解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后連貫的進行,以保證學生的品德能按照教育目的發展。
(五)因材施教原則
此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得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夠得到最好的發展。
以人為本就是充分地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過程,把學生按照不同的年齡結構、認知程度以及環境的熟悉程度劃分為不同的教育階段。針對不同的階段開展不同的德育教育內容。
(一)針對新生進行素質教育,文明教育
考慮到新生的年齡較小,而且對校園的成長環境熟悉程度較差。針對此情況主要是為了構建和諧校園、提高學生的素質,對其進行文明教育。以《學生行為準則》以及《中職學校德育教育大綱》為思想指導,結合軍訓,地方檢察院的現場案例指導,班會等主題活動為載體,使得新生能夠真正體會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針對二年級老生進行“三生”教育
所謂的“三生教育“也就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它充分體現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念,即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嚴格按照三生教育的層次性對已經了解文明素質理念的二年級學生進行三方面的教育,使他們充分懂得并掌握生命的價值,生存的技能和生活的意義。
(三)針對即將畢業生進行“三成“教育
“三成教育“即成長教育,成才教育和成功教育。同樣的以各種活動為載體,使得學生真正明白每個人的成長規律、成長需求和目標,有效的實現自我的價值和理想。
結合了當前中職類教育的特點和生源本身的素質,本著“以人文本”的思想,充分的肯定了學生在德育體系建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樣也深刻地認識到校園德育體系建設過程中學校的主導性作用。通過對德育原則的分析以及德育建設思路的具體實施,校園的整體德育文化提升了一個層次。與此同時,認真地總結建設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為后續的改進提供可靠的反饋,從而能夠及時有效地加以改進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海燕. 以人為本、以德為先構建學校德育的三維模型[J].課程,教材,教法,2006,(07).
[2]呂麗妮.怎樣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N].德育報,2012-12-8.
[3]雷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寧波大學學報,2004,(04).
(作者單位:唐山勞動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