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課堂提問已成為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學中,教師應抓住提問時機,圍繞關鍵性知識點,創設情境,將學生置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狀態,讓學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積極投入到新課學習中。
關鍵詞:提問;有效;時機
“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這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這句名言告訴我們,思考從問題開始。如今,課堂提問已成為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學中,教師應抓住提問時機,圍繞關鍵性知識點,創設情境,將學生置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狀態,讓學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積極投入到新課學習中。怎樣在數學課堂上抓住時機,有效提問,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 游戲中提問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玩中學是小學數學最倡導的學習方式。它往往是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的源頭活水。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小游戲,通過游戲激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盡快投入到新課學習中去。
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這節課時,我先創設教學情境,跟學生做一個小游戲“你來考考我”——由同學們任意到黑板上寫數字,我不動筆,即刻判斷出這些數是不是3的倍數。同學們在半信半疑中寫下幾個數,一個比一個位數多,我看了一眼這些數,立刻公布答案,經過他們的計算驗證,我的判斷完全正確。同學們驚訝極了,不停地問:“老師,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微笑著對他們說:“學完這節課你們就能做到了!”這樣從上課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究的前沿,使接下來的學習活動熱烈并充滿樂趣。
二、 比較中提問
比較是人類思維的一種重要方式,可以在比較中求同,也可以在比較中求異。通過比較激起思維的碰撞,進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我先出示一組某自行車設計大賽學生參賽作品圖:“大家比較一下,哪款設計更合理?”學生回答:“第一幅圖自行車輪子是長方形的,不合理。”“第二幅圖自行車輪子是三角形的,也不合理。”在學生的笑聲中,我問:“第三幅圖車輪是橢圓形的,這個合理嗎?”馬上有人回答:“不行,橢圓形的沒法騎,沒法騎那還叫什么自行車?”我緊接著問:“那你們認為哪個合理?”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圓的最合理!”我立刻追問:“為什么圓的就行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一位新朋友——圓”這種比較式提問不僅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懸念,而且為隨后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儲備。
三、 激“疑”時提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讓人在心理上產生困惑,形成認知沖突,從而開啟思維之旅。如教學“體積的意義”一課,新課前我先跟學生聊天:“還記得一年級學過的《烏鴉喝水》的故事嗎?烏鴉只是把小石子放在了瓶子里,為什么水面卻漸漸升高了?”同學們面面相覷,上數學課怎么問起了語文課的問題?我笑著說:“這節課我們就用數學知識來解決語文問題,大家聯系學過的數學知識想一想?”瞬間,有關長度、面積等知識點被激活。導入新課后,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研討水位升高跟長度、寬度、面積等的關系。學生爭先恐后地投入到新課學習中,主體地位體現得淋漓盡致。
四、 挑錯時提問
教學時有意出示一些錯題或錯誤結論,使學生產生思維碰撞,形成認知沖突,再引導學生追根溯源,找出致錯原因,形成正確的知識觀。例如,教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時,我讓學生先試算一道題:24+12÷4。出現了兩種結論:(一)24+12÷4=24+3=27(二)24+12÷4=36÷4=9。當兩種計算過程都呈現在黑板上時,同學們議論紛紛,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當大部分同學認為第一種正確時,我肯定了他們的判斷,并順勢引入新課:“為什么第二種計算方法是錯誤的呢?這節課學完四則混合運算后,就知道答案了。”實踐證明,挑錯式提問最能訓練學生的思維,檢驗其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是清晰而非朦朧的,目的性極強。
五、 發散式提問
提問是課堂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然而現在的課堂,多數是教師在提問,學生幾乎很少問。因此,在數學課堂上,要善于發現一些數學問題的多角度性,通過學生提問來培養其思維的靈活性和獲取知識的主動性。例如,在小學數學畢業復習專項訓練時,我出示兩個條件:白兔有45只,灰兔有15只。讓學生自由提出數學問題,獨立解答。匯報交流時,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1)白兔的只數是灰兔的幾倍?(2)灰兔的只數是白兔的幾分之幾?(3)白兔的只數比灰兔多幾分之幾?(4)灰兔的只數比白兔少幾分之幾?(5)白兔的只數比灰兔多百分之幾?(6)灰兔的只數比白兔少百分之幾?還有求和、求差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這樣的問題設置讓學生思維大開,極大增強了課堂教學實效性。
六、 存疑式提問
“一曲終了,余音繞梁”,這樣的結課方式會令學生回味無窮。善于教學的老師會找準新課的關鍵點,在課堂結束時設疑,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情感和內容兩方面的鋪墊。例如,在教學“千克和克的認識”這節課后,我問學生:“如果用我們學過的克和千克做單位去稱量火車的重量,能行嗎?”學生答:“不行,裝不下!”見此,我立刻留下懸念:“要想測量較重物品的重量,該用什么來做單位呢?大家可以預習一下下節課的內容。”如此,在總結新課的同時又留下懸念,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好奇,激發學生研讀新課,探究答案。
參考文獻:
[1]于建玲.“鼓”要敲在點子上——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50):132-134.
[2]王建.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
常久慧,遼寧省大石橋市,遼寧省大石橋市北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