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灌輸式的教學,將課堂變成更有助于學生學習的生本課堂。構筑生本課堂的重點包括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想象等。通過這些方法不僅能展現學生的差異性,更能激活學生情感,能有效構筑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主體性;生本課堂;初中語文
生本課堂是營造民主、平等、和諧氛圍的人文課堂,提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要求教師善待學生,積極組建學習共同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若要讓教學變得更有效,也要在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采用各種教學措施積極構筑生本課堂,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
一、 珍視個性體驗,尊重差異
體現主體性的生本課堂首先是一個忠實學生個性化體驗的語文課堂。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因此教師要注意到這一點,珍視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學習體驗,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體諒學生,理解學生,并積極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濟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理解作者如何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展現濟南的美景,體現出自己對濟南的喜愛之情。教師在教學中沒有直接將相關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個性化體驗,談談自己認為文章中哪些句子寫得最好,為什么好,并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指導。如有學生的能力比較強,提出:“我覺得‘臥這個詞用得十分好,因為這里用了擬人的方式,寫出了人情味。”教師進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個字能給讀者怎樣的感覺呢?”學生感受后提出能給人安寧、安靜的感覺,還能說明雪的量不是很多,所以村莊依然“臥”著,并未完全被覆蓋。學生受到了教師的啟發,不僅說出了文本的表現手法,而且還談了閱讀感受。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則用更明顯的語言指導其如何展開鑒賞,如:“大家想一下睡在搖籃里是什么感覺?為何作者將小山比喻成搖籃呢?小山和搖籃有什么共同點?”這樣的教學考慮到了學生的差異性,會更有效。
學者金力東在研究語文教學時提出,生本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得當,讓學生眾多個性中的共性得到發揮和展示,促使各種對立面得到轉化。這樣學生的學習心理會得到一定的調整,最后日漸趨于平衡發展。這樣便能讓課堂在展現個性化和多元化的同時也得以集中,然后再次趨于多元化,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二、 開展探究活動,拓寬空間
要展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個性化探究活動,讓學生的學習空間得以拓展。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探究行為,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探究態度,擁有科學的探究精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這樣能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從而促使學生更積極地進行探究。
在學習《散步》一文時,教師指導學生抓住文章中一些耐人尋味的句子進行分析,說出對文本的深層次感悟。如文章中提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可以讓學生探究一下作者為何會有這樣的感覺。教師讓學生首先從文本的角度入手思考,對于作者來說,這樣的場景實際上就是整個家庭的象征,作者認為家庭對自己很重要,因此覺得是整個世界。繼而教師又引導學生嘗試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深入下去探究。學生在自主閱讀了一些和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有關的文章后提出了自己的探究發現,認為文本中的句子體現了一種家庭的責任感,“我”要贍養老人,也要照顧孩童,這樣一個和諧而有序的家庭正是中華儒家文化傳統價值觀中“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體現之一,而作者的家庭之和諧也體現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因此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這篇散文中隱藏著和中國文化有關的深層次的東西。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嘗試使用網絡等高科技的渠道,嘗試收集更多相關資料,讓探究活動變得更加高效。同時,《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及時肯定并鼓勵學生有創意的探究方案,這樣便能培養出更有創造能力的人才。
三、 放飛不羈想象,激活情感
想象是一種十分富有個性化的思維活動,同時也是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充分利用初中學生想象力豐富的特點,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想象,從而激活學生的內心情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作者的創作意圖,進而提高鑒賞能力。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充滿了深情的文章,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情感,教師鼓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將自己想象成作者,思考自己在當時的情境下內心會展現出怎樣的變動。教師鼓勵學生嘗試將自己想象的內容用文字記錄下來,并在此過程中和作者進行情感共鳴。如有學生在想象后以《命運和情感》為題進行創作,寫了自己閱讀文章后的感覺:“和某些作者‘為賦新詞強說愁相比,作者的內心是真的痛苦,誰能遭受如此的命運而麻木以對呢?更殘忍的是,蒼天將母親也從他的身邊奪走了。然而,這卻讓他冷靜了下來。冷靜而冷漠,從此,面對殘酷的世界,他不憎惡,也絕不放棄……”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對文本有了更多了解。
在想象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步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這正是《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學生、教師、文本之間進行多元對話的過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而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想到的內容,最后再進行總結和歸納,讓學生的思考和剖析更為深入。
學者楊濟乾在研究生本教育時提出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因此教師的教學要全面依靠學生,要在教學中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性,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高度尊重學生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構筑生本課堂。
參考文獻:
[1]楊濟乾.生本教育在初中語文課堂的實踐[J].廣西教育,2017(21).
[2]金力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構建“生本”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0(1).
作者簡介:
張軍元,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民勤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