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雷
摘 要: 學生之間學習水平的差異需要通過一定教學模式得到平衡,分層教學就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通過在課堂上分層設計教學,在學生之間開展分層自主學習,并且課后布置適當練習,使各層次學生各自展現學習效果,進而煥發新的生命與活力,讓學有困難的學生不遺余力地獲得更大的進步。
關鍵詞: 分層教學 小學數學 生本課堂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小學數學教學一定要結合學生之間的差異,使學習成效在各學生身上得到更好的展現。良好數學教育最大的成就是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授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既要更多地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要更好地結合學習困難學生的進度把握課程整體進度。因此,小學課堂教學應該在快樂學習氛圍下使每一位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這就需要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更深層次地設計教學方案和教學模式,面向全體學生。
然而,使所有學有困難學生獲得提高是困難的,同時也是簡單的。第一,學有困難的學生大部分因為學習注意力不夠集中;第二,學生學習興趣沒有得到激發,學生學習感到枯燥,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層次性有待提高;第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分層設計教學方案,采用分層教學;第四,分層次式布置課后作業,有效增強學習效果。
1.課前分層設計教學方案,切實把握學生需求
對于授課教師來講,學生的學習情況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切實把握的,只有真實了解學情,才能“對癥下藥”,進行最有效的教學。所謂學情,包含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情況、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和每位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生學習興趣可以通過調查問卷形式獲得;學生學習習慣可以通過與周圍人群的訪談掌握;學生知識水平高低可以借助階段性測試了解。
生本教育理念在分層教學上的重要表現,可以是教學課前預習形式改為任務式學習。主要指授課教師講授新課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進行嘗試性探究學習,每一題都帶有挑戰性。這種形式使小學生素養得到深層次提高。再者就是教學方案的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要與相對的教學內容設計相結合,教學方案設計要結合學生學情和課前作業完成情況,使教學目標設計實現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水平間的“合作性”提高。
比如,授課教師講授《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時,讓學生分組自主討論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教師提供“三角板”、“各種平行四邊形實體”等道具,學生能力會隨討論進程而得到平均,學有困難的學生能更好地接受。層次性教學能在課前設計中得到發揮。
2.分層式課堂,開展多層次教學
課前分層設計與教學進程是信息相關的,良好的課堂教學導論能更好地實現良好課堂分層教學進行。課堂上的分層式教學,主要與授課教師的提問和授課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有關,教師的提問要精心設計,根據問題難易程度不同由不同學生回答,不同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信心得到增強。
比如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加減法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思維較活躍的學生主要進行較快的計算和舉一反三,后進生可以先復習之前的學習內容,然后不同層次參與教學活動。一般而言,學困生都是通過例子了解和掌握知識點,這樣更具體,因此授課教師可以站在講臺上為更多學生提供“豎式”學習形式教他們。
還有就是授課教師語速節奏的變化、肢體動作及語言表達形式等都會提高學生不同層次的關注。
3.課內外結合,有效鞏固“各自”薄弱環節
鞏固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好方式是課后練習。不同層次學生的練習要分層次進行,針對一個題目或者多個題目,教給學生不同的解題方式,在鍛煉他們解題思維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課后習題主要分為“量”和“質”兩方面,不同層次學生達到練習“量”和“質”的平衡是分層練習的關鍵。對層次較差的學生更應注重基礎性練習,包含概念、公式、方法、規律等,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增強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同時為不同層次學生設立“發展樹”,針對自己較弱的方面及時得到糾正和提高,而學習層次較高的學生,則主要注重他們對問題思考方向的選擇和深入程度。
比如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時,教師可以編寫一定量的填空題作為基礎練習,幫助學困生鞏固根據不同條件求問題,再根據問題的得出求另外的問題;還可以編寫一題多變的實際問題,讓全體學生弄清易錯易混的知識點;最后編寫一道較復雜的實際問題,鼓勵優等生借助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探究解決。百分數學習和可能性相關,適當引入生活中的實例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體現課內外結合。
在實際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基準。教師主要了解和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分層次地使學生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楊巡.小學數學分層異步教學的實施策略.現代交際,2016,05.
[2]高偉杰.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基礎教育研究,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