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蓉 徐濤
摘 要:創新能力是當今時代對人才能力的重要要求之一,而創新的基礎是探究能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積極探索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法和途徑,結合公開課的課堂教學,談些個人心得體會。
關鍵詞:情境引入;探究活動;例題教學;探究能力
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也一步一步在提升,創新能力是當今時代對人才能力的重要要求之一,而數學教育在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創新的基礎是探究能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積極探索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法和途徑,下面我從自己在《探索直線平行條件(一)》的公開課教學中,談談個人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 從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創設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北師大版的教材中,許多新課都是以生活情境的方式引入的,而且在生活情境中又帶有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這樣會激發出學生的探究好奇心以及想一探究竟的學習欲望,還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在《探索直線平行條件(一)》這一節課的新課引入中我創設了裝修工人正在向墻上釘木條。如果木條b與墻壁邊緣垂直,那么木條a與墻壁邊緣所夾角是多少度時,才能使木條a與木條b平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然會得到:木條a也與墻壁邊緣垂直時,才能使木條a與木條b平行。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為什么木條a也與墻壁邊緣垂直時,木條a與木條b平行,你知道其中的理由嗎?引出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直線平行的條件,從中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營造一種良好的探究氛圍,開啟學生的探究意識,有利于學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二、 在課堂學生的動手實踐探究活動中,老師的適時引導能促進學生從中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積累探究技能
新課程強調發揮學生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多給學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但其實在探究活動中要注意老師的適時引導,尤其是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探究能力都還不是很強,接觸平面幾何的內容不多,儲備的幾何知識也不多,如果一開始就撒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往往會出現學生不知從哪里探究起,傻愣在那,或是七嘴八舌,找不到探究的方向,在課堂中造成低效的探究,因此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老師的適時引導能讓學生明確探究目的,找到探究方向,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例如在《探索直線平行條件(一)》這一節課中,在借助三根吸管探究“兩直線平行的條件”活動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根據上面情境引入的生活實例進行操作實驗模型的搭建,其次引導學生類比前面所學的知識:兩直線相交、垂直時,它們所形成角的特征,尋找出探究方向,由“三線八角”探尋“兩直線平行的條件”即通過“角的數量關系”探究“兩直線的平行關系”,然后設置問題串,結合學生動手操作實驗模型,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探究、觀察、交流、歸納得出“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結論。這樣讓整個探究活動在課堂中有序有效地進行,學生也在問題串引領下積極地思考著,交流著,從中學習探究的方法,積累探究技能,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以培養。
三、 從例題的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數學課堂中,例題是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載體,它集知識性、典型性、探索性于一身,而且例題還可以進一步延伸,還可以進行變式,往往是一題多解,或是多題歸一,或是由一題可以變出多種題組,是學生運作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范例,也是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問題探究的陣地。因此,例題的教學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例題的教學既是運用知識解題的經典,也是思維訓練和解題表述的典范。針對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平面幾何入門階段,學生的思維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實驗操作得出“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一結論后,我畫出圖形,讓學生試著結合圖形用幾何語言表述其條件和結論,進一步理清定理的條件和結論,為后面例題的教學中問題解決打基礎。出示例題后,我先讓學生自主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弄清題目所求的問題,想想它們與所學的哪些知識有關系,從中尋找已知條件與所求問題之間的聯系,搭建連通已知條件與所求問題之間的橋梁。由此,學生能夠根據所求的問題想到今天探索得出的數學知識——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即要判斷兩直線平行可以轉化為通過這兩直線與第三條直線所成的同位角是否相等來進行思考,這樣解題的思路在學生的頭腦中就清晰地呈現出來,接著師生共同根據圖形嘗試用式子語言、符號語言表述解題的過程,讓學生更加清楚再梳理一遍解題思維的過程,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解題后的反思,反思所學知識在解題思路中的運用,反思問題解決的方法,反思該如何完整、清楚、簡潔地表述解題的過程,反思是否有一題多解等。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透徹、更深入,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多方面、更深度地得以發展,有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總而言之,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工程,它需要我們一線老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摸索,不斷嘗試,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互相探討,互相促進。
作者簡介:
吳麗蓉,徐濤,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