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新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之一,對于高中歷史的教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是放在第一位的,凸顯了歷史學科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重視。到底什么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高中歷史學科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如何要求的?在教學實踐中應如何實現這些目標要求?本文擬就此作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一個內心情感豐富,有著積極心態且具有正確科學價值觀的人,即使知識、技能不盡如人意,也會激勵他奮斗,激勵他不斷地學習新技能,鉆研新知識,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那么在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如何達成呢?本文試就這些問題做一粗略探討。
一、 目標及要求概述
1. 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深入了解歷史知識,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深刻的了解我國的歷史,并更加熱愛祖國,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的感染下,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感受祖國的偉大,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中國偉大復興的不易,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歷史使命感以及社會責任感而言是非常有意義的,更是學校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 以人為本,以人為善,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人文主義精神能夠通過歷史課程的教授而在學生心中形成更加生動形象的認識,通過富有情感以及態度的歷史學習,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人生態度以及人生價值觀,更好的塑造學生的獨立健全的人格特征,同時通過歷史人物的宣傳,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的認知堅強、團結、勇敢的重要性,用更加客觀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人生。
3. 通過歷史學習,能夠培養學生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深刻認識,更加了解世界各個國家、我國各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同時能夠更加深刻的了解人類文明,對于日后參加工作,更加客觀的看世界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目標中通過“加深、培養、確立、增強、樹立、認識、理解、汲取”等詞語表達了態度方面的要求;通過“熱愛、激發、弘揚、尊重”等詞語表達了情感方面的要求;通過“文化傳統、民族精神、社會責任、人生理想、形成……的意識”表達了價值觀方面的要求。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靈活利用這些詞語,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有效達成,培養學生對我國歷史與文化應有的態度,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弘揚民族精神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 歷史課堂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途徑
新課標明確指出,有效教學的評價必須從結果評價轉為過程評價,需要通過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三維目標的實現過程來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全面發展。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途徑。
1. 精心備課,關注課堂上的教學資源,讓教學精彩起來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善于尋找知識教育與情感價值觀培養的結合點,努力探索歷史教學方法,把情感價值觀培養融于知識教育中,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這一課,我在制作導學案時搜集了大量的有關張謇的人生經歷及其創辦企業的資料,并設計相關的問題來闡述民族企業的產生和發展,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們認識到知識分子不論是“為仕”,還是“在商”,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要為國家貢獻自己的所學。同時我還使用了一些特定的動詞,如通過“了解、形成、培養、樹立”等詞語來明確該課的態度要求;通過“熱愛、激發、弘揚”等詞語來表達該課的情感目標;通過“文化傳統、民族精神、社會責任、人生理想”等詞語體現該課價值觀方面的要求。
2. 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角色扮演,讓學生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去感受、體驗,這樣不僅達到了新課標的要求,還鍛煉了學生的演講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文學素養。如《羅馬法》這一課,我按照習慣法、成文法、萬民法出現的順序創設了三個情景,分別選了三個同學模擬了當時法庭的情境,讓同學們更加深刻的理解羅馬法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及其意義。比如在羅馬共和國初期(習慣法時期),同學甲扮演羅馬貴族,同學乙扮演羅馬平民,同學丙扮演法官,由于商業糾紛三人依據習慣法在法庭上進行了辯護。通過辯護,讓同學們更加深刻的體會了習慣法的弊端,從而總結出習慣法的特點,即具有伸縮性和不確定性,為貴族們的特權提供了方便。同學們逼真的角色扮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這對學生以后積極的參與歷史課堂上的研究分析大有裨益。
3. 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課堂于學生
以往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過分強調了教師“教”的地位,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我們應該創設廣泛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的學習空間,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比如再講《羅斯福新政》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討論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羅斯福的人格魅力對美國最終克服這腸危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一個是課后的材料閱讀與思考:從羅斯福總統連任就職演說詞中,你看到了什么?通過同學們的合作探究,不僅使他們對新政的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加深了他們對這一偉人的了解,還培養了他們直面人生,直面社會,樂觀豁達,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讓他們逐步形成追求遠大理想,永不放棄的優秀品質。
三、 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新課標的靈魂,該目標的有效達成,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他們健康積極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教師教育教學幸福感的實現,事業成就的滿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使學生收獲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為學生日后人生道路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學生的一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課程更會因此而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與迷人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姚林群,郭元祥.新課程三維目標與深度教學——兼談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11.
[2]董曉星,陳家麟.情感教育對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5,6(01).
作者簡介:
劉金棟,河北省保定市,保定市物探中心學校第六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