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洋
摘要:為了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技術創新人才,以《建筑結構構造及計算》課程為例,從該課程的特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融入創新意識培養內容,對學生綜合能力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提高作用,有利于推動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的建設發展。
關鍵詞:建筑結構;創新;教學
一、引言
目前,對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由于進校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學校雖然注重了在文化知識的傳授和補課上,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有所忽略,而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有必要將如何結合培養更多的技術創新型人才提上議程,讓學生成長、成才之路豐富多彩。本文根據《建筑結構構造及計算》這門專業核心課程,從教學內容的變革,到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改變其傳統教學觀念,融入“產生式教學策略”,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滿足社會需求。
二 建筑專業課程在學生創新的培養
(一)《建筑結構構造及計算》課程特點。
本課程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是在學習了《建筑力學》、《建筑功能及構造分析》等課程,具備了力學、建筑功能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開設的一門“理論+實踐”課程,其功能是對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面向施工員、資料員、材料員、質檢員、造價員、甲方、設計院等工作崗位,培養學生具備專業素質、合作意識、服務意識、質量意識等素質,具備簡單的結構分析和計算專業知識,具備能夠掌握簡單結構(梁、板、柱子等)的計算與分析的專業能力,為后續“鋼筋混凝土主體結構施工”、“砌體結構施工”、“工程質量通病與分析”等課程學習奠定基礎。
(二)學生創新培養的路徑。
1.教學內容。
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時代,教師需要適當地改變其教學內容。本課程的實踐性很強,所以在教學內容上必須體現于實際項目中。以該課程的內容之一為例,鋼筋混凝土平面樓蓋的設計。目前大多數建筑都采用鋼筋混凝土樓蓋,然而同學們對鋼筋混凝土樓蓋的認識都局限于書本知識中,而對實際項目中的樓蓋缺乏感官上的認識。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提出創新意識,讓學生們更清楚、更深入地了解鋼筋混凝土樓蓋相關的知識。教師以一個實際項目為例,根據畢業生的畢業要求指標點,確定其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通過實際項目的案例分析、施工現場實際指導,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鋼筋混凝土樓蓋相關知識,最后以分組的形式,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個簡單的鋼筋混凝土樓蓋。只有讓學生通過實踐[1],掌握核心知識和能力,這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教學方式方法[2]
首先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地將所學知識傳授于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接受,但這對學生的成長非常不利。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教師也需要不斷的改變和進步,不能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要以學生為中心。這就需要教師采用“主動參與教學”策略:學生在教師的激勵、引導下,主動積極地置身于教學活動中以掌握相關的知識和發展能力。如《建筑結構構造及計算》中的樓梯設計,在樓梯知識傳授之中,讓同學們積極參與樓梯的設計,以學校教學樓或者校內實訓基地的樓梯為例,學生親自動手設計一個梁板式樓梯。
其次教師采用“產生式教學策略”,這樣可以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自己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安排學習順序等,鼓勵學生自己從教學中建構具有個人特有的風格學習。對于鋼筋混凝土柱子,采用此教學方法甚好。讓學生自行設計鋼筋混凝土柱子,使其設計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等。通過對鋼筋混凝土柱子的學習,到底能學到哪些知識,哪些能力以及哪些素質,這是同學們需要思考的。另外,學習完之后,同學們可以參觀校外的實訓基地,因為校外的更貼近于實際工程,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項目中的興趣。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的綜合實際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結論
《建筑結構構造及計算》是高職建筑工程專業中的一門核心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據主要地位。通過對這門課程的特點,教師培養學生的路徑分析,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中融入創新[3]意識。激發大學生的技術創新能力,使其學生視野得以拓寬,學習興趣加以激發,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為我校專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建設進行有效地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田悅,趙中華.實踐性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J].時代教育, 2015(11): 26-27.
[2]趙冰, 杜小明. 土木工程專業材料力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科技資訊,2010(09): 187-188.
[3]王自娜,王花毅. 高校創新教育淺析[J].電子世界,2012(22): 155-156.
課題來源: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基金課題(JG161004)、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基金課題(CQGJ1716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