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娉娉
摘要:精準扶貧是針對不同區域不同貧困戶進行的針對性治貧方式,本文在分析精準扶貧內涵的基礎上,提出精準扶貧過程中需要建立多維度扶貧對象識別體系,通過整合扶貧資源,強化產業扶貧機制,通過建立后期幫扶跟進,完善精準扶貧動態管理機制,從而推動精準扶貧實現由傳統的“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并最終實現到2020年完成扶貧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關鍵詞:精準扶貧;轉型;精準扶貧長效機制
阜新轉型十幾年來,經濟社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總體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后,貧困人口眾多,是遼寧省扶貧開發的重點和難點。本文以改革創新的思維對阜新市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結合本市近幾年來扶貧工作的進展情況,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將要實現的目標,立足于阜新扶貧改革試驗區的建設,突破舊的體制和做法,積極探索,有針對性的、創造性的提出合理化的建議——精準扶貧的新路徑、新模式、新機制。對癥下藥,因地制宜、因戶制宜,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確保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早日實現脫貧奔小康。
一、當前我市貧困人口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貧困人口的現狀。
長期以來,我市都是全省扶貧開發重點地區之一,阜蒙、彰武兩縣均為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截至目前我市貧困戶數仍有26316戶,貧困人口60173人。其中,因病致貧的有16060戶,占比60.97%;因災致貧的有4060戶,占比15.41%資金致貧的1828戶,占比6.94%;因殘致貧的有1552戶,占比5.89%因缺勞動力致貧的有1223戶,占4.64%;因學致貧的有765戶占比2.9%。
(二)貧困的原因分析。
1.缺文化致貧。文化程度低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缺文化必然導致觀念的落后,觀念落后是貧困的根源。貧困地區不少農民對商品經濟至今還很不習慣,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愿守著土地受窮,也不愿昌險出外經營工商業:;許多農民聽天由命,消極悲觀,缺乏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于“老天爺”風調雨順;依靠國家支援,救濟的“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視吃救濟、拿補貼為理所當然:觀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術,甘愿受窮。
2.自然災害致貧。十年九早是阜新的主要氣候特征,據降水記錄反映,一年三季(指農作物生長季)總有一季干旱的概率在80%左右。堅持“城鄉共建、以強帶弱、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原則,舉行了全市教育扶貧城鄉學校“對口幫扶”工程,重點在教育教學管理、師資、教研、資源、文化五個方面實施幫扶,實現城鄉教育優質發展。
3.因病殘致貧。因病、殘導致貧困的原因,在所有貧困原因中占第二位。現有的貧困人口中,大部分生病無錢醫治,不管不問的貧困戶在農村比較常見。
4.缺勞動力致貧。阜新市人均耕面積是全省最多的,耕種收入是貧困戶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貧困地區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現有的這些貧困戶大多都是老弱病殘戶,年紀大,身體不好,不能從事較重的體力勞動也就不能從耕種農作物上獲得收入來源。
5.因學致貧。因上學致貧也是一種新的貧困原因,雖說我們國家的小學、中學都是義務教育,但貧困地區財政收入少,用在學校上開支也比其它地區少。如果貧困戶家庭中2個孩子上學,對收入不高的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會導致家庭的貧困。
6.其它原因致貧。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辦結婚、喪事等過多的消費造成的。有的參與封建迷信、賭博、逢年過節的大肆鋪張浪費阜新實施精準扶貧的目標和任務。
二、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部署新要求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重要指示精神,準確把握新時代脫貧攻堅戰略定位,強化憂患意識和問題導向,動員全市社會力量,增強脫貧攻堅使命擔當,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精準發力:
(一)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項極其嚴肅的政治擔當、極其莊嚴的歷史使命、極其緊迫的重大任務,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全力抓緊抓好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最大的政治任務,擺在最重要的位置。
(二)以保證貧困群眾精準受益為重點,建立完善貧困人口動態管理系統。識別精準為精準扶貧奠基。實施精準扶貧,必須準確清楚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扶貧重點在哪里、難點是什么,優勢怎么發揮、短板怎么補。采用“比選”方法,建立和完善幫扶對象的識別認定工作機制,可以為精準扶貧奠定良好基是逐戶調查摸底弄清底細。通過戶戶見面、調查問卷和座談交流等方式,逐戶進行摸底調查,初步掌握每家每戶家庭基本情況、收入支出構成情況和發展意愿等,摸清貧困家庭的真實底子。
(三)要把握主攻方向,從農業供給側入手,探索新業態扶貧模式。我市把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的重要支撐,堅持設施農業、精品農業、果品林業、高效農業、都市農業五業并舉,通過年努力,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帶208萬畝。土地規模化經營成為引領農業高效發展的新模式,致富能手、種植養殖大戶、龍頭企業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致富。一大批項目成為在全市可復制、可借鑒、可參考的樣板工程,開創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強抗災避災能力、開創產業脫貧路徑、保障農民持續增收”的新局面要不斷探索新業態扶貧模式,發展智慧農業,打造互聯網村智慧農業是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全產業鏈的“生態融合”和“基因重組”。
(四)以整合社會資源為重點,建立脫貧攻堅聯動體系。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有機結合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開展“百企帶百村,同走致富路”精準脫貧行動,充分發揮工商聯橋梁紐帶作用,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參與扶貧開發。我市組織了126家民營企業與8個貧困村簽約結對,通過資源開發、產業培育、市場開拓等多種形式,帶動貧困村脫貧致富。支持社會團體、民辦非盈利機構等各類組織,通過開展志愿服務、專業人才支持、脫貧募捐等多種形式支援扶貧開發。
精準扶貧是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的戰略導向,是對接經濟新常態要求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和發展質量提升的政策回應,是服務于“共富共贏”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實現的關鍵途徑。
參考文獻:
[1]孫文中.創新中國農村扶貧模式的路徑選擇[J].廣東社會科學,2013,(6):207-213.
[2]胡兵;賴景生;胡寶娣.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與貧困緩解——基于中國農村貧困變動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年05期.
[3]黎美玲.益貧式增長視角下民族地區貧困治理的路徑選擇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