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貝貝
摘要:本文從英語口語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入手,分析當前高中英語大班口語教學中面臨的一些問題,探討如何將“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應用于大班口語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大班制;口語課堂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arts with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oral English to analyze some problems which the large-class oral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is facing now and to discuss how to apply the “three suspicions and explorations” teaching mode to the oral English class in large classes so that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the “three suspicions and explorations” teaching mode;large classes;oral English class
一、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對英語口語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對英語口語的技能培養目標、考試要求以及口語考試的評分標準等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從新課程實施開始,考綱對學生口語的要求為“要求考生根據題示進行口頭表達。考生應能:(1)詢問或傳遞事實性信息,表達意思和想法(2)做到語音、語調自然(3)做到語言運用得體(4)使用有效的交際策略。(注:各省區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在《考試說明》中對詞匯量進行適當調整,但不得低于2000個單詞;同時,應制訂計劃,在一定時間內分期、分批增加至3500個單詞。)”有意報考英語語言、新聞、涉外會計、國際貿易等專業的考生,必須參加高考英語提前進行的聽力與口語合二為一的聽說考試。聽說考試成績將被視為報考這些專業的門檻。除此之外,與國際接軌成為了對當今人們的迫切要求,我們會面對更多使用英語溝通的機會,因此,英語口語教學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然而,英語教學目前仍處于大班教學的狀況,并且大班教學這一狀況將仍然持續下去。如何解決大班中的口語教學問題將有利于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結合我國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及新課程標準所蘊含的教學理念,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探索高中英語口語教學的新路子。
二、“三疑三探”教學模式
所謂“三疑三探”是指課堂教學過程的幾個主要環節,即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但就整個課堂操作步驟來說還應包括對知識的運用拓展環節,所以用八個字更能全面地涵蓋這一教學模式的全部過程,即“三疑三探,運用拓展”。
第一步:“設疑自探”。是指在課堂的開始階段,根據教學實際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礎上圍繞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共同歸納梳理問題,從而形成需要解決的“主干”問題(即自學提綱),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或其它方式獨立自學探究問題,并嘗試解答問題。
第二步:“解疑合探”。是指通過師生或生生互動的方式檢查“自探”情況,對于自探難以解決的問題合作解決。
第三步:“質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本節主要學習任務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標新立異,甚至異想天開,勇于向課本、教師以及其他權威挑戰,針對本節知識再提出新的更高層次的疑難問題,再次進行深入探究解答,從而達到查漏補缺、深化知識、發散思維、求異創新的目的。
第四步:“運用拓展”。是指學生針對本節所學的“新知”,圍繞學習目標,嘗試編擬一些基礎性習題和拓展性習題,展示出來供全體學生訓練運用,如果學生編題達不到目標要求,教師要進行補充,在檢查運用情況的基礎上予以訂正、反思和歸納。
以上為基本模式,根據不同課型,可調整各個環節,可拆分,可整合,靈活運用,達到既有模又無模的境界。
三、“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大班口語課堂中的應用
1.針對口語課堂的模式變式
在設疑自探環節,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話題自設問題并自學解答,教師引導并篩選符合學生年齡、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感興趣并有“話”可說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設計的問題設計教學任務,并且分配任務以進入下一環節——解疑合探??紤]到課堂時間極為有限,“自探”環節可作為課前作業完成。若學生初次體驗該教學模式,無法掌握該話題所涵蓋的范疇和重點,對問題的設置無從下手,可由教師提問引導,引入課堂,直接設計任務而省去“自探”環節。
解疑合探這一環節其實就是一個小組共同完成所分配的任務。在完成過程中,學生需要學習、探討,發表觀點、接納意見以及團結合作。該模式實施前提是分組,分組前要充分了解學生,按照學生的性別、年齡、各科目成績、偏科程度、是否學困生、不同的學習習慣、性格等,每個組里五個或者六個學生,男女都有,大小不一,各科成績高低搭配,優等生和學困生搭配,學習習慣、性格各不相同。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從而獲得學習的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其中要求學困生先發言,中等生補充,優生提出深層見解并組織展示。展示過程中,學困生擔任主要發言人的小組可獲得獎勵分。每個小組分配不同任務的時候,為了避免小組成員只專注于自己小組的任務而無法集中注意力于他人展示,可設計其他小組評價或質疑答疑獎勵制度。
而質疑再探環節可作為優等生對該話題的深度思考與總結??膳c解疑合探環節穿插,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口語能力的練習與知識面的拓展。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和口語練習的獨特性運用拓展在此課型可省去。
2.“三疑三探”口語課堂案例簡介
必修一Unit3 Travel journal 為例,旅游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但是現在的高中生課業繁重,課余時間少,甚至還有假期補習的學生,旅游的機會甚少,去過的地方也不多,因此口語課上,按照老路子讓學生來討論去過哪里這些經驗之談,幾乎沒什么新意也沒什么可說,故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設計一個旅游計劃,其中包括參與人員、旅游路線、交通工具、攜帶物品、出行時間和注意事項。學生在“解疑合探”的過程中會以對話的方式來詢問和確認這些信息,主要練習討論未來的計劃,這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的之一。學生制定好計劃后,選擇幾組學生來展示,講解他們的計劃。然后其他小組點評,指出該組學生的優點、提出不合理的地方并給予建議。
必修四unit4 Body language為例,學生對于本民族肢體語言較為熟悉,但對于其他國家的肢體語言了解甚少,因此直接讓學生來討論肢體語言的差別,太過困難,故教師可編寫幾個因為肢體語言不同而產生尷尬或誤解的小故事。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學生準備的過程也就是“解疑合探”的環節,會涉及到角色安排,故事進展中的對話。然后進入“質疑再探”環節,學生會質疑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誤解,而讓學生意識到文化差別,以小見大,話題升華,讓學生具有跨文化意識,明白文化無好壞,學會尊重不同文化,最后實現情感態度及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的完成。
選修七unit2 robots為例,現在的學生對數碼電子產品甚是感興趣,尤其是男生,對機器人也是格外鐘情。因此教師要利用這一切入點,可讓每組學生設計自己的機器人并介紹機器人的用途?!敖庖珊咸健杯h節中,學生會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發表自己的設計理念并詢問他人的建議。還可以手繪機器人外觀圖。然后教師安排幾個小組來分別開“新聞發布會”,向同學們介紹自己設計的機器人。其他小組的同學對該新產品提出質疑。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并且滿足學生的“發明夢”,讓他們極具成就感,練習口語的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使用英語的期望。
四、結語
一般說來,我們的教師總是抱怨大班英語教學的弊端,但大班教學是我們大多數教師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盡管班容量的大小不是影響教學質量的決定因素,但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充分挖掘大班課堂教學優勢,許多學校已經實施了教改,我校教改中,使用“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提高口語教學效果,是當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中必須認真研究的一個現實課題。本文為筆者在這方面的一些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笪慧慧. 2011.關于高中英語口語教學的探索[J].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10)
[2]谷秀英. 2015.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運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J].速讀(下旬),(3)
[3]韓秀慧. 2013.英語閱讀課“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J].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10)
[4]胡全容. 2012.從合作學習理論出發探索高中英語大班口語教學新路徑[J].考試周刊, (14)
[5]任保宏. 2010.如何更好地運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2)
[6]宋彥紅. 2014.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探討[J].現代交際,(12)
[7]王曉華. 2015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啟示[J].東方教育,(3)
[8]衛永康. 2009.學習推廣“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河南西峽“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學習體會[J].當代教育研究,(11)
[9]鄭燕平. 2014.淺談新課程下的高中口語教學[J].中學生英語(教師版),(2)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5.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1]Hess, Natalie &Ur, Penny. 2001.Teaching Large Multilevel Clas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