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摘要: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群體活動展開的較少,對話、朗讀、表演閱讀是比較多的形式,學生的思維就被局限了。網絡環境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個性能夠得到充分張揚。作為一個互動式的校園網絡平臺,給學生學習創造了新的可能,可以流暢的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學習。
關鍵詞:初中英語;網絡資源;教學模式
當前,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為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帶來了廣闊的空間和契機,全國90%以上的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了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時下,在我國的教育領域,網絡化教學及相關研究已經越來越普及并深入,如何利用網上資源構建基于課堂網絡環境下的現代化中學英語教學模式,使網絡教學和英語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和效果,實現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的深層次結合,是本文研究的問題。
一、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拓展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之情境創設策略
情境創設作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已被廣泛使用。創設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尤其是借助多媒體技術,圖文聲并茂更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用一幅圖片或幾幅圖片,或者是播放一段音樂、一段影片、一段視頻,也可以演示幾張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幻燈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狀態,繼而再引入新課。比如在學習九年級第二單元有關節日的課題時,我們可以詢問學生有關中秋節的話題內容,引入到中秋節的話題,向同學們展示配有聲音和圖片的、有關中秋節的幻燈片,幫助學生回顧過去的中秋節的情景,并引導學生說出中秋節來歷,習俗和意義,以此活動活躍課堂,發散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有關中秋節的文章的閱讀。
二、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拓展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之提出問題策略
通過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問題熱情。師生合作(以學生為主)提出中心問題或學生根據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通過分析、比較,對各種信息進行轉換和組合,以形成假說。訓練學生質疑、猜想的能力。在英語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中,教師要注意提問的質量;提的問題要明確具體,要有啟發性,難易適度,能為學生所理解,符合學生的水平,使學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兩可;提問要有訓練思維能力的價值,學生不動腦是回答不下來的,但經過努力,是一定能答出來的;提問對象要普遍,對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問題要適當地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問題與問題之間, 在內部聯系上要相互銜接,首尾相連,層層深入;問題設計要有計劃性,要全面安排提問內容,不能信口開河。例如,CHRISTMAS DAY一課,本課是一篇閱讀文章,介紹圣誕節的起源和西方人是如何過圣誕節的。本節課的授課首先運用常規教學疏通課文內容及講解語言、語法重點,然后通過網絡課的形式旨在就圣誕節的主題拓展文化知識。這就需要學生要投入到英語情境中,在強大的網絡資源中搜索、甄別到需要的信息。1.瀏覽課文,概括大意 2.回答課文附帶的問題。在搜索信息和討論的過程中,要用英語思維處理信息的接收和輸出,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教師指導,人機交互、人人交互的新型模式,提升課堂質量,以靈活多邊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聽、說、讀、寫,以及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拓展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之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策略
在如今的教學工作中,大家已經意識到要將課堂歸還給學生,改變以往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而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在這個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教師都在積極地探索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其中受到普遍肯定、被廣泛應用的就是合作學習的模式。但合作學習也存在著不盡人意的諸多問題。首先,合作學習中存在著使用中文表達的現象。要求學生利用英語閱讀,本身就是想要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水平,但是在合作學習活動中會發現,很多學生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不高,或者是一些學生習慣性的使用漢語來表達,就會發現很多用中文翻譯理解的現象存在。這就需要教師在活動開始前注重引導,規范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其次,合作學習中有“一言堂”現象存在。在活動開展時,常常會見到一些小組有這樣的現象,積極參與討論的往往是少數幾個學習能力強的同學,他們幾乎完成了絕大多數的學習任務,而一些學習能力較弱或者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只能扮演著觀眾的角色,沉默的坐著。這種情況必然導致合作學習會成為一種形式,搞表面文章自然不會起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借助網絡開展合作學習更為方便、靈活。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利用留言板、聊天室、電子郵件等進行生生間、師生間的交流討論,還可以跨時空展開合作。網絡環境下英語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有合作、辯論、解決問題等。但在合作學習中離不開教師閱讀策略的指導。理解一篇文章,抓住文章主旨是關鍵。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一般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教師讓學生寫出自己所理解的文章主旨總結;第二步,學生和自己的搭檔交換批改,批改時一般對主旨總結提出三個問題:1.如果沒看全文,可以根據主旨總結明白文章大意嗎?為什么?2.可以加入其它的重點嗎?如果可以,是什么?3.可以去掉不重要的嗎?如果可以,是什么?第三步,根據同伴的反饋,修改自己的主旨總結。這種合作學習的方法可以讓學生適時調整學習策略,從正確的角度總結文章;并且在這個活動中,批改者是學生,真正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也讓學生意識到可以從同伴那里獲得幫助。相比以老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閱讀水平較差的學生減輕了心理壓力;而閱讀水平較高的學生收獲了充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最后讓學生對表現進行評價,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提高其閱讀水平。
結語:盡管網絡資源給了我們豐富、多彩的參考資料,但是,我們也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樣才可以優化網上資源。老師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時一定要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對網絡有個正確的認識,不要沉迷于網絡,變成天天想上網娛樂而置學習于不顧。同時,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收集信息,查看資料時,老師對此應該要有所了解,否則無法知道查找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文芝玉.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整合模式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2008.
[2]于玲;楊帆;楊雪.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整合[D].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第11期.
[3]劉建華.中學英語創新教法 交際教學法實踐[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