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冀
摘要:伴隨部編版新教材的使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改革也迫在眉睫。盡管歷史學科容易讓學生產生興趣,但因為歷史事件跨越年代久遠,學生不容易牢記。初中歷史教師要做擅于講故事的人,通過課堂講述歷史故事,讓學生在故事的懸念中加深對歷史的理解,有利于力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故事利用;策略
初中歷史教材內容有較大的空間和時間跨度,歷史知識遠離學生的時代而極為抽象,導致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很是乏味,學生不感興趣。經過長時間的教學探索,筆者發現在教學活動中穿插一些歷史故事,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通過一些歷史故事來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動力,學生通過聽取歷史故事能夠充分地了解歷史人物、地點和時間,這樣有助于學生理清歷史時間的脈絡。
一、通過歷史故事,設置教學“懸念”
教師可講述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歷史小故事,提出疑問,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抓住他們的心理,急切了解有關的知識內容。課前導入設置“懸念”的歷史故事,通過歷史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伐無道,誅暴秦”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樂意先講秦始皇“掃六合”,一統天下,建立了當時世界上疆域遼闊的封建強國,然后設置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秦朝都城的市場上卻出現了如此的奇怪現象:鞋子沒人買,拐杖卻成為搶手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接著講述秦朝的統治殘暴無情,建阿房宮、驪山墓、修長城,賦稅、搖役、兵役十分沉重,刑法嚴酷,民不聊生,最終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秦朝短命而亡。這種設置懸念的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疑問,有興趣學習下面的內容,理解教材也容易和深刻許多。教學“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時,首先給學生講述:開國大典上,54門禮炮齊鳴28響的寓意,讓學生了解:54門禮炮是為了紀念五四愛國運動,齊鳴28響是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人民進行了28年浴血奮戰,終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那么,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時刻來紀念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這個設計新穎,過渡自然,很好地完成了導課任務。
這類導入新課的故事要求新穎有趣味,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故事不宜過長,短小精悍,同時緊扣課堂主題。
二、穿插歷史故事,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純粹的講解,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中適當加些故事,既活躍課堂氣氛,又擴大知識面,學生也樂意接受。教學“甲骨文與青銅器”時,這部分內容知識性很強,教師只單純講述知識,學生難以理解也沒興趣,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教材中重點講了“司母戊鼎”的制作,備課時,教師搜集并整理有關于“司母戊鼎”的置故事,講述司母戊大方鼎的發現和保護過程,方鼎放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內,經杰出歷史學家郭沫若親自考證,確認為大鼎上的銘文“司母戊”三字,從此大鼎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這個故事在當時收到了很到的課堂效果,學生都很有興趣,不斷提問。同時學生對青銅器也加深了印象,對保護中國文物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對于七年級學生,課堂中間穿插故事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學習“鴉片戰爭”,講述清朝閉關鎖國的程度,以及清朝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以及鴉片戰爭失敗具體原因,如果單純講當時清朝怎樣腐敗,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各個方面有何表現,課堂枯燥且抽象,學生也無法真正理解。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分享兩個經典的小故事:道光帝可笑的問題。林則徐面對鴉片提出的問題。講完之后同學們都覺得不可思議,老師再進一步總結:當時清朝號稱“天朝上國”,但是從上到下都很封閉,無論道光還是林則徐這樣的“先知人士”都對世界一無所知,普通老百姓更是閉塞,林則徐也正是接受了這次教訓,才積極學習和介紹西方的文化知識,組織幕僚編寫《四洲志》,被譽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透過這兩則小故事學生一方面加深了清朝在鴉片戰爭前閉關鎖國愚昧無知的社會狀況的認識,也對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影響有了側面的啟示,同時對晚清“落后就要挨打”這個貫穿始終的教訓也加深了認識。
三、通過歷史故事,化解重點、難點
初中生對歷史的學習主要以感性認識為主,如果講理論、概念太多,他們難以理解甚至于懶于理解。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如果通過故事的方式來化解重難點,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個概念,本身這個概念就很復雜,初中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比較抽象。教師應結合概念講一些反映社會狀況的歷史事例和故事,效果就會很好。比如,中國有官司訴訟或罪犯,外國人可以審理或懲罰,外國人犯罪,中國政府卻無權制裁;中國沿海富裕的要隘,都被外國人占據;中國礦山被外國人開采;中國境內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卻不能由中國來確定;中國鐵路由外國人修建和操縱……通過這些事例反映殖民權力對近代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滲透,以及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控制。即使普通中國人在每天的購買、出行、娛樂、教育乃至醫療衛生等諸多方面也可能與殖民權力相遭遇。從具體的歷史事例和故事,所謂抽象具體化,學生理解起來也許會容易許多。課堂重難點也就自然化解了。
教學“洋務運動”時,教師應讓學生透過一個活生生的事例來認識那段歷史,體會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理解洋務運動的內容,從而分析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進而形成相關的歷史認知。這種故事的方式比起理論的講述,要有說服力和影響力。
總之,運用歷史故事進行教學,要尊重歷史事件的事實,科學且合理地引入歷史故事,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還能夠為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蔡朝暉.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2018(23):59-60
[2]宋偉.微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70
[3]崔勇,董莉.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2):55